第130章 临淄闹市一杆秤咸阳宫阙定乾坤(2 / 5)

加入书签

准器(铜诏版、铜权、铜量等),并将始皇诏书清晰铭刻其上。

咸阳城西,戒备森严的少府工坊内,炉火熊熊,铜水翻腾。

空气里弥漫着灼热的金属气息和松烟墨的味道。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关乎帝国命脉的“精密制造”

总负责人是少府丞程墨,一位须花白、眼神锐利如鹰的老匠宗。

他面前的长案上,摊开着李斯最终确定的度量衡标准图谱。

“听清楚了!”

程墨的声音洪亮,压过了炉火声,“这是天大之事!

斛、斗、升,容积几何;尺、丈,长短几何;斤、两,轻重几何…一丝一毫都不能差!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祸及天下!”

(强调精准性)

他身边聚集着从秦地、齐鲁、荆楚征召来的顶尖铜匠、刻工、校验师。

一位来自赵国、以精细着称的刻工老吕,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块已经打磨光滑的长方形青铜板——这便是将要铭刻皇帝诏书的铜诏版。

“诏书定了?”

老吕紧张地问程墨,刻皇帝的诏书,手稍一抖就是灭族之祸。

“定了!”

程墨展开一卷帛书,上面是李斯亲笔书写的、标准的小篆诏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译文:秦始皇二十六年,皇帝兼并了所有诸侯,百姓获得安宁,立尊号为皇帝。

于是下诏给丞相隗状、王绾:规范度量衡,凡是存在不统一和引起疑惑的,都要使之明确统一。

“四十一个字!

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

笔划不可错!

位置不可偏!”

程墨指着铜诏版的位置,“就刻在这显要处!

此版将与斗、升、权(秤砣)、尺等标准器一同分各郡县!

它们,就是行走天下的‘法度’!”

(诏书内容本身即为历史文物记载)

另一边,校验场更是静得能听见汗水滴落的声音。

校验师们屏住呼吸,用一种极为精细的“累黍法”

(用排列特定品种的黍米粒来校验长度和容积)反复核对刚铸造出来的标准铜升、铜斗的容积。

称量标准铜权(秤砣)的天平,砝码更是精确到铢(秦制24铢=1两)。

“程工!

铜升校验好了!”

一名年轻的校验师激动地报告,“误差不过十粒黍!”

程墨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松快:“好!

此乃国之重器!

必须万无一失!”

他看着那一件件闪烁着冷冽金属光泽、铭刻着威严诏书的量器、衡器、度器,如同看到了帝国经济血脉即将被打理的整整齐齐。

(展现标准器制作的严谨与意义)

【本章启示】标准制定(精确数值)与器物制造(铜诏版、权量)是统一的核心环节。

这警示我们:标准的权威(始皇诏书)需要依托精准的载体(标准器);完美的执行(分校验)始于极致的准备(工坊精益求精);冰冷的金属(铜器)承载着重塑秩序的炽热决心(帝国意志)。

3:驿马飞驰传“王器”

,旧尺破秤化青烟(公元前22o年春,全国各郡县)

主要事件:刻有诏书的标准器由驿马快车,连同朝廷法令,分至帝国三十六郡及下属县乡;地方官吏奉命收缴旧度量衡器,公开砸毁或熔铸;强制执行引部分抵触,但新标准开始推行。

“八百里加急!

让开!

快让开!”

帝国新修的驰道上,烟尘滚滚。

一队队身负特殊使命的驿卒,护着沉重的木箱,策马扬鞭,从咸阳出,像箭一样射向帝国的四面八方。

箱子里装的,正是那些铭刻着皇帝诏书、代表着帝国法度的标准度量衡器!

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一带)郡守府前,气氛肃穆。

郡守吴冉亲自率领大小官吏,焚香设案,恭迎京都来的“王器”

沉重的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