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临淄闹市一杆秤咸阳宫阙定乾坤(4 / 5)

加入书签

大斗进(收租),小斗出(放贷);征税时,官吏也常看人下菜碟,对无权无势的小民就用大斗量。

如今,这标准斗、标准升就像一面明镜,照着所有人,谁也别想捣鬼!

(赋税公平的体现)

“贺头儿,这新家伙什儿,是真省心啊!”

一个年轻的助手低声说,“又快又准,老百姓也没啥话说。”

贺稷点点头,望向集市方向。

那里也比往年更热闹有序。

商贩们用的都是统一标准的量具,讨价还价的声音依旧响亮,但为了“斗小了”

“秤轻了”

而扯皮打架的场面几乎看不到了。

来自不同地域的货物,也能按统一的标准计价交易,流通度明显加快。

他甚至听说,在咸阳少府的兵器工坊里,工匠们按统一尺寸打造箭簇、矛头,部件互换性大增,效率成倍提高。

新筑的城垣、宫殿,尺寸也更加精准划一。

(经济、军事、工程多领域受益)

“陛下…李丞相…这一步棋,走得是真狠,也是真高啊!”

贺稷喃喃自语,对那冰冷的铜诏版和标准器,第一次生出了近乎敬畏的认同感。

(基层官吏的心理认同)

【本章启示】统一标准(标准斗升尺权)重塑了公平(交易赋税)与效率(百工制造)。

这警示我们:精确的尺度(标准器)是公平交易(市井买卖)、公正执法(赋税征收)的保障;统一的标准(度量衡)能释放巨大的协作效能(工坊生产);制度的刚性(秦法严苛)有时是建立普遍信任(市场信心)的捷径。

5:铭文万世昭法度,一量同风贯古今(尾声:公元前218年,咸阳宫藏库)

主要事件:统一度量衡成为帝国常态,深刻融入经济生活;标准器及诏书成为最具象的“秦法”

象征;展望其深远历史影响;以象征性场景收束全篇。

岁月流转,帝国庞大的躯体在新铺设的驰道上飞驰,也在统一度量衡构建的精密轨道上高效运转。

在咸阳宫深处,少府丞程墨毕恭毕敬地将一套封存完好的“原型”

标准器——包括那块最初铭刻诏书的铜诏版、最精准的铜斗、铜升、铜权、铜尺——呈交皇帝检视,随后存入皇家藏库。

嬴政的目光扫过这些冰冷沉默却重若千钧的器物。

铜诏版上的铭文清晰如昨:“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他伸出手,指尖拂过冰凉的铜诏版表面,感受着铭文的凹痕。

“此物虽小,关系甚大。”

李斯在一旁轻声说道,“自此,天下粟米,以秦斗量之而无差;天下布帛,以秦尺度之而无异;天下金铜,以秦权衡之而无欺。

商旅无诈,赋税有准,百工有度。

此诚陛下奠定万世之基业也!”

(总结统一度量衡的核心成就)

嬴政微微颔。

他仿佛看到了关中沃野上,农人用标准的斗升缴纳赋税,心无怨怼;东方海盐产地的盐仓里,标准的“秦石”

成为计价单位,商旅络绎;南方工坊中,工匠按统一的尺寸打造战船的榫卯,严丝合缝;北疆军营里,军需官按标准的斤两分粮秣,不差分毫……

这些刻着诏书的量器、衡器、度器,如同帝国血管中流淌的标准化血液,将帝国紧紧连接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它们比刀剑更深刻地塑造着帝国的肌理,比律令更直观地诠释着“书同文、车同轨”

之外的又一重“同”

——量同衡。

(点题并升华意义)

宫墙外,市井喧嚣传来。

一个稚童在货摊前,用一把小小的标准木尺,好奇地量着一根糖葫芦的长度。

摊主笑着按标准的“秦斤两”

报价。

这寻常的一幕,正是帝国新政深入毛细血管的写照。

(以小见大结尾)

而在历史的深处,这些刻着秦始皇诏书的度量衡标准器,如同不朽的丰碑。

它们所承载的统一理念和精密精神,早已越秦王朝的兴衰,深深融入华夏文明的骨血,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展,成为中华文明连绵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