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典籍蒙尘(3 / 5)

加入书签

紫气指引,此人诚心相求,或许,这正是“道”

借他之手,留下一点微光?

老子终于轻轻颔,声音平静无波:“也罢,既蒙关令盛情,老朽便叨扰几日。”

尹喜大喜过望,亲自为老子牵过青牛,恭敬地将他迎入关城之内专门准备的清静居所。

:尹喜凭慧眼识紫气,以诚心留圣哲。

它启迪我们:珍贵的机缘(无论是智慧、贵人还是机遇)往往裹挟于平凡甚至困顿之中,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如尹喜观气)和破釜沉舟的真诚与勇气(如尹喜强留)去识别、去争取。

机会稍纵即逝,唯有用心准备、大胆行动方能把握。

:五千真言,道法自然(约公元前516年)

核心事件:老子应尹喜所求,于函谷关着书;口述核心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尹喜记录整理成《道德经》;思想精髓诞生。

函谷关内,尹喜为老子安排了一处僻静的屋舍。

窗外有古柏苍翠,室内有青灯如豆。

案几之上,备好了崭新的竹简和锋利的刻刀。

空气中弥漫着松脂与竹木的清香。

尹喜屏退左右,亲自研墨,正襟危坐,如同最虔诚的学生,准备聆听圣训。

他眼中充满了期待与敬畏:“请圣人开示大道玄机!”

老子盘膝而坐,双目微阖,仿佛在聆听宇宙深处的声音。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蕴含着穿透时空的力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句话,便如石破天惊!

尹喜心头剧震,急忙提笔,刀尖在竹简上刻下第一个字。

他明白,这是在说:能用言语说清楚的“道”

,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道”

;能够被命名界定的事物,就不是它终极的本质。

真正的“道”

,是不可言说、越名相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继续阐述着宇宙的起源。

无形的“无”

,是天地混沌未开的源头;而有形的“有”

,则孕育了万物。

有无相生,玄妙难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如同宇宙运行的总纲!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的终极法则,就是自然——自然而然,不刻意,不强求,万物依其本性生长运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子将他毕生对宇宙、生命、政治的深邃洞察,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

尹喜全神贯注,手中的刻刀飞快地在竹简上划过,唯恐遗漏一字。

他时而如醍醐灌顶,时而蹙眉深思,时而又恍然大悟:

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国并非要统治者事事亲力亲为,搅扰民众。

顺应规律(道),清静自守,减少干预,百姓自然能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和谐。

干预越多,条律越繁,反而越乱。

(尹喜内心:原来最高的管理智慧是“不管”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

水最柔弱,却能穿石、载舟、毁城。

看似柔弱的东西往往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一味刚强反而容易折断。

谦下、包容的力量更为持久。

小国寡民:“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图景:国家小,人口少。

虽然有各种先进的器物但不滥用(保持质朴)。

民众珍视生命安于故土。

邻国之间能互相看见,鸡鸣狗吠都能听见,但民众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直至老死也无需互相往来(指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和烦扰)。

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简单自足的状态。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