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典籍蒙尘(4 / 5)

加入书签

所伏。”

事物总在向其对立面转化。

祸福相依,强弱相易。

这是“道”

运动的规律。

因此,要懂得抱朴守拙,居安思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知足,就不会招致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

这是应对纷繁欲望的智慧箴言。

每一句话都直指本源,振聋聩。

尹喜常常刻写至深夜,手臂酸麻也浑然不觉。

他感觉自己不是在记录文字,而是在承接天地间最本源的力量。

五千余言(后世统计约五千二百字左右),字字珠玑,句句金玉。

竹简在案几上越堆越高,如同筑起了一座思想的圣殿。

终于,老子讲到了最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刻完最后一笔,尹喜长长舒了一口气,放下已然磨钝的刻刀,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满足。

一部照耀千古的思想巨着《道德经》(又称《老子》),就这样在函谷关这座军事要塞诞生了!

它如同混沌中劈开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探寻宇宙人生本源的道路。

老子看着成堆的竹简,面色依旧平静无波。

他的使命完成了。

:《道德经》的诞生源于老子对“自然”

的终极领悟。

它启示我们:世间最强大的力量往往不是强力干预(“有为”

),而是遵循规律(“道”

)、顺势而为(“无为”

)。

个人成长、组织管理、社会展,莫不如此。

懂得“道法自然”

,便能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在纷繁变幻中找到平衡与持久的智慧。

青牛西隐,大道长存(约公元前516年)

核心事件:老子将《道德经》交予尹喜;骑青牛飘然出关西去,不知所终;《道德经》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晨光熹微,再次洒满函谷关隘。

老子将整理校对好的、刻写在竹简上的《道德经》文稿,郑重地交到尹喜手中。

“此五千言,今日付汝。”

老子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勤而行之,或可得其真意;若不得,亦可藏之名山,以待后世有缘之人。”

他并未多作解释或嘱托,仿佛交出的只是一件寻常事物。

尹喜双手接过沉甸甸的竹简,如同托着天地间的至宝。

他知道,分别的时刻到了。

他强忍着心中的不舍与万千疑问:“圣人!

弟子愚钝,大道玄奥,恐难尽悟。

敢问圣人西去何方?后世弟子何处可寻圣踪?”

老子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洞悉一切的淡然与脱:“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无所不在,何须外求?吾将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汝不必寻我。”

(《庄子·知北游》有类似思想,此处化用表达老子“道”

无处不在、己身与道合一、逍遥物外的境界)

说罢,他不再停留,转身走向门外那头静静等候的青牛。

他轻轻拍了拍牛背,动作依旧那么从容。

青牛仿佛通晓主人心意,温顺地迈开了蹄子。

尹喜捧着竹简,疾步追至关门口。

只见晨曦之中,老子骑在青牛背上,那青色的身影在弥漫的薄雾中渐渐模糊。

他的身影与巍峨的关城、苍茫的群山融为一体,没有回头。

关外的道路蜿蜒向西,伸向云遮雾绕、苍茫无尽的远方。

飘然出关,不知所终。

青牛载着智者,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是羽化登仙,还是隐入山林,或是消失在遥远的流沙之外?他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谜,也留下了一道照亮人类思想长夜的光。

然而,他留下的五千真言《道德经》,却如同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了无穷无尽的涟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