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红星闪耀时(3 / 5)

加入书签

p>

姜晨立刻指导小王调整走刀策略,採用更小切深、更高转速的“轻快”切削方式,并优化了刀具路径,避免了薄壁的振动和变形。

又比如,在进行一个深孔的高速钻削循环时,由于钛合金排屑困难,温度急剧升高,刀具磨损监测系统(同样是姜晨“加料”的)发出了报警。姜晨指导採用了“啄钻”循环(即钻削一段距离后快速退出排屑冷却),并调整了冷却液的喷射角度和压力,成功解决了排屑和冷却问题,保证了孔的加工质量。

每一次遇到问题,每一次化险为夷,都让在场的专家们对姜晨的敬佩加深一分,也对“红星”数控系统的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特别是姜晨现场直接修改G代码、优化加减速曲线(S形加减速控制,这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理念)来改善特定区域加工质量的操作,更是让周教授和李慧兰等人看得目瞪口呆。

这不仅仅是对加工工艺的精通,更是对数控系统底层运动控制算法的深刻理解!

他们隐隐感觉到,姜晨之前给出的那些“参考代码”,可能还远远不是他全部的“家底”。

这套“红星”系统的潜力,可能比他们目前所理解的还要巨大得多!

潘老和宋老则在一旁看得连连点头,虽然越来越多的技术细节他们已经听不懂了,但他们看得懂加工过程是否顺畅,看得出姜晨那种举重若轻、掌控全局的气度,更看得出这台国产机床在克服一个个难关后所展现出的强大能力。

宋老更是暗自心惊,仅凭听声音、看切屑颜色和形状、再加上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屏幕数据,就能对加工状态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并给出优化方案,这位年轻得不像话的总师,简直就是个长着人脑的超级加工专家系统!

他对未来“海龙”战机能够用上更多、更好的国产五轴机床来加工关键零件,信心再次暴涨了好几分。他甚至开始盘算着,回去就跟姜晨商量,能不能优先给成飞也弄几台这样的“宝贝疙瘩”。

时间在金属与刀具的交响、冷却液瀰漫的白雾中悄然流逝。

夕阳的余晖已经变成橘红色,透过“鲁班工作坊”的高大天窗,洒落在仍在不知疲倦运转的钢铁巨兽身上,给它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终于,伴随着最后一道精加工球头铣刀划过零件表面最複杂的那个自由曲面,留下一道如同镜面般、几乎看不到任何刀痕的光洁轨迹,主轴的转速缓缓降低,最终悄无声息地停止了旋转。

B/C摆动头优雅地归回到垂直零位,工作台带着加工完成的零件,平稳地移动到了操作者面前的安全区域。

控制屏幕上,绿色的“加工完成”提示符清晰地显示出来,旁边还跳出了一行统计数据:“总耗时:7小时23分15秒。”

“成……成了!”

一直紧绷着神经的操作员小王,看到这个提示,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瞬间抽空,他颤抖着声音喊道,几乎喜极而泣。

这七个多小时,对他来说,简直比连续飞十个小时的越洋航班还要累!

一瞬间,原本鸦雀无声的厂房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所有人都围了上来,目光灼灼地盯着工作台上那个刚刚经历了千锤百鍊、“雕琢”成型的金属艺术品。

技师小心翼翼地松开液压夹具的压力,用专用的吊具轻轻提起零件,然后用压缩空气仔细地吹去残留在复杂型腔和孔洞里的切屑和冷却液。最后,他用一块洁白的、柔软的绒布,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般,轻柔地擦拭着零件的每一个表面。

一个结构异常复杂、充满了流线型过渡和精密孔洞的钛合金飞机机翼后梁连接加强框,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在明亮的灯光下,它闪烁着钛合金特有的、迷人的银灰色金属光泽。

每一个转角都处理得乾淨利落、没有毛刺;每一个曲面都过渡得无比平滑、浑然天成;那些密布的精密孔洞,边缘整齐,内壁光洁。即使是最挑剔的工艺师,也必须承认,这是一件近乎完美的工业艺术品!

“快!上三坐标!测数据!”周启明教授的声音激动坏了,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件“艺术品”的内在精度。

早已准备就绪的检测人员,立刻用覆盖着软垫的专用吊具,将这个已经被高压冷却液充分冷却的零件,小心翼翼地转移到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