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车轮上的战舰(3 / 5)

加入书签

而是其最核心的两项关键技术:高效的伪随机码生成算法与高速同步锁定协议。前者是那张复杂的“地图”,后者则是保证收发双方能分秒不差地同步行动的“时间表”。

有了这两样东西,所谓的技术难关,在他眼中便只剩下工程实现上的问题了。

一番话,行云流水,逻辑清晰。

刚才还如同乱麻一般的技术难题,被姜晨三下五除二,拆解成了几个清晰可行的技术路径。

会议室里再次爆发出热烈的讨论,但这一次,不再是提出问题,而是围绕着姜晨的方案,探讨起了具体的实现细节。

钱卫民总师看着姜晨,眼中充满了欣赏和一丝敬畏。

他突然觉得,眼前的姜晨简直就是一位拥有上帝视角的、恐怖的系统整合大师。

他能将看似不相关的技术和战术思想,捏合成一个全新的、充满杀机的致命整体。

“好!”钱总师一拍桌子,“就按姜总师的方案干!我负责导弹和发射系统!老张,你负责车辆底盘!老李,你带队攻关雷达!通讯组,配合姜总师,把这个跳频数据链给我做出来!军委给我们的时间是半年,但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时间,是三个月!三个月后,我要看到第一套原型车,在试验场上动起来!”

“是!”

一声整齐划一的怒吼,在会议室里回荡。龙国的工程师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立下了军令状。

“海岸利剑”项目,就此进入了“拼命”模式。

时间被压缩到了极致,凤凰军工厂和导弹研究所的灯火,彻夜不熄。

这是一个宏大的交响乐,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实验室,都在演奏着属于自己的激昂乐章。

巨大的车间里,电焊的弧光如同蓝色的闪电,此起彼伏。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割的焦糊味和油漆味。

一辆“黄河JN252”重卡的驾驶室和货斗被拆得只剩下光秃秃的底盘大梁。工程师们围着图纸,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激烈地争论着。

“不行!这个位置的承重梁必须再加厚20毫米!发射瞬间的应力,比你设计的要大得多!”

“加厚了会超重,影响公路机动性!我们可以用更高标号的特种钢!”

争论的结果,是立刻进行材料测试和模拟。

几天后,一根闪烁着暗金色光泽的全新大梁被安装了上去。

半个月后,一个巨大的、棱角分明的导弹发射箱,在两台起重机的合力吊装下,被稳稳地安放在了经过极限加强的卡车底盘上。

由于导弹研究所那边早已提供了成熟的导弹和发射箱数据,这里的适配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当最后一个高强度螺栓被拧紧时,一位满身油污的老师傅,用粗糙的手掌拍了拍那冰冷的钢铁外壳,咧嘴一笑:“嘿,这家伙,看起来就像个能跑的战舰炮塔!”...

雷达专家老李,双眼布满血丝,死死地盯着示波器上杂乱无章的波形。

这是他们将一部陆基雷达小型化后,遇到的最大难题——地面杂波干扰。

在海上,雷达波束下方是平坦的海面,回波干净。

但在陆地上,山丘、树林、建筑,甚至飞鸟,都会产生大量的虚假信号,将真正的目标淹没在一片噪点之中。

“滤波算法再优化!”

“调整脉冲重复频率!”

“不行!还是不行!目标信号太微弱了!”

团队陷入了瓶颈。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姜晨带着他那厚厚的笔记本走进了实验室。

他没有直接插手调试,而是和老李的团队一起,花了整整两天两夜,重新构建了信号处理的数学模型。

他在这之前利用系统引入了一种“动态背景对消”算法,让雷达系统能够实时学习并记忆周围的静态环境,然后像筛子一样,将这些固定的“背景”滤除,只留下移动目标的信号。

当新的软件被加载进去,雷达重新开机。

示波器上,之前那片狂乱的“雪花”瞬间消失了,一个清晰、稳定、持续移动的光点,顽强地呈现在屏幕中央。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微波暗室里,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

一排排年轻的工程师,此刻正对着闪烁的代码海洋,进行着最后的冲刺。

他们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