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雷达其实并不一定是会转的(3 / 4)
问起问题,哈桑少校明显松了口气。
他知道,眼前这位天才设计师,最不喜欢的,就是听那些空洞的奉承话。
“是的,姜工,您总是这么直接。”哈桑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个笔记本,“当然,在训练中,我们的飞行员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影响‘天龙’的优秀,但我们希望能和您探讨,看是否能在后续的型号中得到改进。”
“请讲。”姜晨拿起了桌上的铅笔和一张白纸,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高攻角飞行时的操控性。”哈桑指着笔记本上的一张草图,“我们的飞行员报告,当‘天龙’在进行大迎角机动,比如模拟近距离格斗时,飞机的尾翼和方向舵效率会有所下降,偶尔会出现难以控制的摆动,这在激烈的空战中是相当危险的。”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JL-7A雷达。”哈桑继续说道,“这款雷达的性能非常可靠,探测距离也令人满意。但在进行下视索敌,也就是从高空搜索低空目标时,偶尔会受到地面杂波的强烈干扰,导致目标丢失。我们的飞行员开玩笑说,它在天上是‘鹰眼’,但一看地面,就有点‘老花眼’了。”
哈桑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是基于米格-21原始设计的固有缺陷,也是全世界所有改进型号都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下,几乎无解。
然而,姜晨听完后,却没有露出任何为难的神色。
他手中的铅笔,一直在白纸上飞快地移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他没有直接回答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反而抬起头,问了哈桑一个让他感到莫名其妙的问题。
“哈桑少校,你们有没有想过,飞机,不一定非要是现在这个样子?”
“什么意思?”哈桑愣住了。
姜晨将自己画的草图,推到了哈桑面前。
那张纸上,画的不是某个零件的改进图,而是一个外形极其科幻的、从未有过的飞行器轮廓。
“你看,”姜晨指着草图,“我们现在的飞机,是机身扛着机翼,尾翼提供稳定和操控。各个部分是分开的,然后组合在一起。这导致了气动布局上的很多妥协和限制。比如你说的那个高攻角操控性问题,就是因为机身产生的涡流,干扰了尾翼的气流。”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呢?”姜晨的眼睛里充满了一种创造者独有的激情,“如果我们把机身和机翼,彻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扁平的、整体的升力面?就像一只巨大的风筝。这样一来,整个机体都能产生升力,升力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我们可以取消掉传统的尾翼,通过机翼后缘的多个舵面组合,来实现俯仰和转向。这样,高攻角下的操控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哈桑少校看着那张草图,听着姜晨的描述,感觉自己的大脑有些缺氧。
他完全无法理解这种被称为“翼身融合”的设计,这彻底颠覆了他过去二十年里在飞行学院学到的所有空气动力学知识。
还没等他从震惊中反应过来,姜晨又画了另一张图。
“还有你说的雷达问题。”姜晨说道,“我们现在的雷达,是一面天线,通过机械转动,来扫描不同的空域。它就像一个拿着手电筒的人,同一时间只能照亮一个方向。当地面杂波太多时,它微弱的目标回波,就很容易被淹没。”
“但如果,我们的雷达,不再需要转动呢?”姜晨在纸上画了一个扁平的阵面,“想象一下,我们飞机的机头,不再是安装一个转来转去的天线,而是安装一面‘墙’。这面墙上,布满了成千上万个微小的信号收发单元,就像成千上万只小眼睛。我们通过电脑,精确地控制每一只‘小眼睛’发射信号的时间和相位,就能让合成的雷达波束,在瞬间指向任何一个方向,而天线本身,根本不需要动。”
“它可以同时分出几十个波束,去跟踪几十个不同的目标。它可以用一部分波束对抗敌人的电子干扰,用另一部分波束进行精确扫描。它甚至可以一边搜索天空,一边绘制高精度的地面地图。面对它,地面杂波将不再是问题。”
哈桑呆呆地看着姜晨,嘴巴微张,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不是在听技术讲解,他是在听一个来自未来的故事。
翼身融合、相控阵雷达……这些词汇,他连听都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