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雷达其实并不一定是会转的(2 / 4)
态的要求。
凤凰厂现有的生产线,哪怕在冯远征教授的帮助下,从全国各地调来了最好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也依然感到力不从心。
良品率,这个冰冷的工业词汇,像一座大山,死死地压在了生产线上。
目前,引导头核心芯片的良品率,一直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徘徊。这意味着,每生产十枚芯片,就有六枚是废品。
这种巨大的损耗,不仅拖慢了生产进度,更让成本居高不下。
“小姜啊……”
王德贵陪在一旁,他看着姜晨那张紧绷的脸,小心翼翼地开了口。
他递给姜晨一杯泡得正浓的茶,试图缓和一下气氛。
“这个……是不是技术指标定得太高了?”老王厂长斟酌着词句,“我知道,好东西就要有高标准。但咱们厂的这些设备,已经是国内能找到的最好的了。那些老师傅们,也都是从建国起就跟机器打交道的好手。现在这个良品率,实在是……实在是没办法了。要不,你看,咱们能不能……稍微降一点点标准?哪怕性能上差个百分之五,但良品率能提上来,产量也能跟上,是不是一个更稳妥的办法?”
老厂长的建议,是站在现实角度最合理的选择。
降低一点性能指标,换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对于任何一个军工厂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提倡的。
但姜晨想都没想,就摇了摇头,语气斩钉截铁。
“不行。”
他转过头,看着这位为工厂操劳了一辈子的老前辈,眼神无比坚定。
“王厂长,我理解您的难处。但是,我们不能降标准。战场上,没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胜利。差一点,就是生与死的区别。我们的飞行员,在天上把性命交给了我们手里的这枚导弹,我们怎么能为了自己的生产方便,就让他们去冒那百分之五的风险?”
他将手里的报告揉成一团,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
“问题不在标准,在工艺。我们的思路错了。”姜晨的目光重新投向了无尘车间,“我们一直在用现有的工艺,去追赶一个未来的标准,这当然会碰壁。我们应该反过来,去创造一种新的工艺,来适应这个标准。”
“新的工艺?”老王厂长愣住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对。”姜晨的脑子已经开始高速运转,“让我想想办法。把所有芯片生产环节的原始数据,包括温度、湿度、电流、蚀刻时间,全部整理出来,送到我办公室。我要重新建立一套数学模型,找到那个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另外,通知李学敏,让他带人研究一下新的光刻胶配方。”
看着姜晨那不容置疑的眼神,老王厂长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一旦做了决定,就没人能改变。
他只能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好,我马上去安排。”...
姜晨的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咖啡香气。
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从系统里兑换出来的“奢侈品”。
巴基斯坦驻厂的技术联络官,哈桑·汗空军少校,正有些拘谨地坐在沙发上。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巴基斯坦空军制服,腰杆挺得笔直。
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姜晨的办公室。
每一次来,他都对眼前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姜厂长”,多一分敬畏。
“姜工,我此次前来,是代表我国空军参谋长,以及所有换装了歼-7S‘天龙’战机的飞行员,向您和凤凰军工厂,表达我们最诚挚的感谢。”哈桑少校的英语非常流利,语气也十分正式。
“‘天龙’是一款杰出的战斗机。”他继续说道,眼神逐渐兴奋,“它的高空高速性能,远超我们之前装备的任何一款战机。我们的飞行员反映,驾驶它就像是驾驭一头真正的猛兽,充满了力量感。特别是贵方提供的‘霹雳-8’导弹,它的射程和锁定能力,在模拟对抗中,让我们的对手毫无还手之力。我们有信心,凭借‘天龙’和‘霹雳-8’,我们足以保卫巴基斯坦的领空。”
“能得到你们的认可,是我们的荣幸。”姜晨微笑着点了点头,给哈桑的咖啡杯里续上水,“不过,哈桑少校,我们是朋友,也是合作伙伴。我更想听听,你们在训练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听到姜晨主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