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林浩来访,歼7D难产(4 / 5)
寥数语的点拨。
姜晨只是摆了摆手,示意林浩不必如此客套,甚至过分的吹捧。
他心里清楚,如果不是“星际军工系统日志”里,有着超越这个时代至少数十年的技术细节和发展趋势预测,他根本不可能给出那样的“点拨”。
那些知识如同浩瀚的星尘,散落在他脑海中,随取随用,足以改变世界的军工格局。
对于他而言,这只是从数据流中截取了一段适合当前科技水平的“前瞻性信息”罢了。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林浩。
林浩匆匆而来,语气如此急切,显然不只是为了来报喜。
如果只是汇报进度,林浩大可以在电话里和自己说。
而不是亲自跑到06车间。
果然,林浩脸上的兴奋劲头并未完全消退,很快,另一层焦虑和沉重便浮了上来。
“姜总工程师,还有一个情况……”林浩的声音低沉了几分,眼神中带上了一丝担忧,“松州飞机制造厂那边,遇到大困难了。”
听到这个名字,姜晨的眉毛微微一挑。
松州飞机制造厂,是龙国目前唯一的,能够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总装厂。
他们的困难,绝不是小事。
它可能意味着新机型的量产瓶颈,也可能是现有飞机改进的重大阻碍。
“什么困难?”姜晨问道,眼中充满了探究的意味。
他知道,林浩既然亲自跑这一趟,那这个问题多半也和他的专业领域,甚至和他们14所的研发任务有着密切的关系。
毕竟,刚刚提到的JL-7A雷达的突破,最终也需要整合到飞机上才能发挥作用。
林浩深吸一口气,脸上尽显疲惫与无奈:“关于……关于我们现役主力战斗机歼-7的升级改造,在整合我们14所新研发的JL-7A航空雷达时,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困难。”
“前段时间,我们尝试在新改装的歼-7D型号上进行首次雷达系统的集成测试与飞行试验,但却发现,仅仅是雷达仓位的结构强度,就无法完全承载JL-7A雷达在高速机动和高G过载下产生的震动与负荷,更别提雷达工作时对机载电源系统巨大的能量需求,现有电源也无法有效稳定地供给新雷达功率,从而导致雷达工作不稳定。”
“无论我们如何修改前部机身结构,调整雷达支架,或是进行复杂的减重和重心调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飞行稳定性问题。而改动现有型号的电源系统,又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电路重构,以及能否有效利用现有发电机功率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两周了,严重拖慢了歼-7战机整体升级进度的步伐。”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歼-7作为龙国空军的骨干力量,其升级改造至关重要。
JL-7A雷达的性能飞跃,使得歼-7D拥有了质变的潜力,虽然只是一款二代机,但却在一定条件下与第三代战斗机一较高下。
然而,一个看起来简单的集成问题——如何在老旧但仍在服役的机体上,完美适配并稳定运行一款跨时代的精密设备——却成为了拦路虎。
老旧的机身结构难以承受高性能雷达带来的新增应力与震动,而其有限的电源系统也难以满足雷DA在峰值状态下的巨大功率需求。
这个问题不解决,JL-7A雷达的领先优势就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歼-7D的升级计划也将陷入停滞。
“所以……”姜晨已经明白了林浩此行的真正目的。
14所主管雷达和电子技术,松州那边是飞机制造厂,虽然有合作,但这种涉及机身结构、动力系统与集成工程的问题,通常不直接归14所负责。
林浩之所以来找他,显然是因为他曾经在多个项目中展现出的,那种跨领域解决问题的惊人能力。
他那份总能从匪夷所思的角度找到解决方案的洞察力,让他在军工系统内部赢得了一个“奇才”的称号。
林浩苦笑一声,眼神中带着一丝希冀:“是的,姜总工程师。我们知道您在这方面并非专长,但这实在是我们黔驴技穷了。松州方面请求军委,点名希望您,能否抽出时间,哪怕只是去现场实地看一下,提供一些您的……您独特的思路。”
他没有再用“天才”这样的形容词,只是用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