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林浩来访,歼7D难产(3 / 5)

加入书签

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他的头发梳得整齐,眼神中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与专注。

姜晨抬起头,看到来人是林浩,脸上显露出一丝诧异。

这是三个月来,林浩第一次亲自来找自己。

还是在06车间。

上一次见面,姜晨记得还是在全军区进行的动员大会上,两人作为各自的代表,都在台上发过言。

自那以后,尽管工作上有联系,但林浩也没有亲自找过姜晨。

这次看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林所长,稀客啊。”姜晨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虽然有些疲惫,但表情还算镇定。

林浩闻言,脸上露出了罕见的激动之色,他快步走到姜晨面前,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姜总工程师,我们,不,是您的‘鹰眼项目’,JL-7A航空雷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姜晨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惊诧。

他知道,JL-7A雷达作为龙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航空雷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乎新一代战斗机的“眼睛”,是真正实现“超视距作战”和“多目标打击”的关键。

项目研发周期漫长,技术门槛极高,尤其是在处理高增益天线、脉冲多普勒杂波抑制以及look-dow/shoot-dow(下视下射)能力方面,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能够被林浩亲自跑过来汇报“突破性进展”,那绝非小打小闹。

“哦?那恭喜林所长和14所的同志们了。”姜晨言语简洁,却充满了真诚。

他知道,虽然思路是自己提出的,但14所背后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

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科研攻关的难度系数被无限放大。

林浩却连忙摆手,脸上泛着激动的潮红,神色中充满了一种近乎狂热的敬意:“不不不,姜总工程师,您这简直就是对我们,更是对整个龙国航空工业的天才!这次的突破,都是多亏了您的帮助,才让我们整个项目组茅塞顿开,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可以说,如果没有您几个月前给的那几份……那几份图纸和修改建议,我们恐怕还要在这里摸索上一年半载,甚至更久!”

他说着,语气越来越郑重,也是在陈述一个无法反驳的事实。

当初,姜晨仅仅是根据林浩在动员大会上提及的JL-7A项目遇到的几个瓶颈,结合星际军工系统日志中储存的庞大的知识库,随手点出了几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改进方向。

这些方向涉及到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调整、天线阵列布局的优化,以及对一些当时尚未成熟的复合材料应用前景的展望。

这些建议在当时看来,有些匪夷所思,甚至带着一点点“不合逻辑”的超前性。

然而,14所的科研人员本着姜晨在科研领域的威望和精准判断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这些“建议”融入了研发之中。

他们发现,那些原本死胡同般的技术障碍,竟像是被一道奇迹般的光芒瞬间照亮,迎刃而解!

特别是关于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复杂杂波环境下的目标识别和追踪能力,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机载空间内实现高功率、小体积的同时满足全空域实时探测要求。

林浩清楚记得当初自己在率领团队面对这些问题时,一次次的失败和沮丧。

但姜晨提出的“微步扫描逻辑”和“自适应多波束形成技术”,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传统雷达波形生成和信号处理的认知,让整个项目的研究方向焕然一新,直接规避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经过过去三个月的验证和调试,林浩他们赫然发现,JL-7A雷达的各项性能指标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其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增加了30%以上,特别是下视下射模式下,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距外精确引导水平。

同时,其能够跟踪并同时锁定多个空中目标的能力也大幅提升,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了8个甚至更多。

更为关键的是,雷达的电子对抗(ECCM)能力有了显著增强,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仍能保持有效工作,大大提升了战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姜晨那几页看似随意勾画的草图和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