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你的背后,是整个祖国!(4 / 5)

加入书签

领域的老师和榜样。能够与大家并肩作战,共同攻克‘鹰眼’项目这个难关,是我的荣幸,也是我学习的机会!”

他的开场白,既表达了对前辈的尊重,又展现了自己的谦逊,瞬间拉近了与在场专家的距离。

原本一些可能存在的疑虑,也在他真诚的态度下消融了不少。

“刚才,首长已经向我们阐述了‘鹰眼’项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姜晨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前线的战况,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懈怠!敌人的米格-21MF,正在对我们的空军构成严重威胁!我们的飞行员,正在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争取时间!”

他提高了声音:“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能够有效对抗米格-21MF的机载雷达!三个月!这不是一个轻松的目标,但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是军令!这是责任!这是对前线将士生命的承诺!”

他的话语,如同战鼓般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房。

“作为‘鹰眼’项目的总设计师,”姜晨的目光扫过14所和松州厂的代表,“我将与第十四研究所、松州飞机制造厂、龙阳军工厂,以及所有参与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紧密协作,共同攻关!”

他开始阐述具体的计划。

“‘鹰眼’项目,我们将以歼-7飞机为平台进行研制和集成。雷达系统的核心技术攻关,将由第十四研究所牵头,龙阳军工厂和松州飞机制造厂全力配合。我们将重点突破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瓶颈:”

“第一,雷达天线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我们需要研制一种能够在歼-7有限的机头空间内安装,同时具备足够探测距离和扫描范围的平板缝隙天线或更先进的阵列天线技术。”

“其次,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数字化和集成化。我们需要提高雷达对目标的探测精度、跟踪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这将涉及到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先进的滤波和识别算法等技术。”

“第三,雷达火控系统的精确化和智能化。我们需要将雷达与飞机的武器系统、导航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实现对空空导弹的精确制导和火控解算,赋予歼-7超视距作战能力。”

“最后,系统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机载雷达需要在高空、高速、高过载等复杂环境下稳定工作,这对元器件的选型、电路设计、结构强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姜晨一口气说出了“鹰眼”项目的几个核心技术难点,每一个都直指当前龙国在机载雷达领域面临的挑战。

他所使用的技术名词和概念,虽然有些超前,但都在在场专家的理解范围之内,而且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在场的专家们,原本还有些轻视这个年轻的总设计师,但听着他专业而深入的阐述,脸上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他们发现,这个年轻人对机载雷达技术的理解,的确远超他们的想象!

看来老冯不是在吹牛批!

这个姜晨是个人物!

他提出的技术方向,正是他们一直在探索,或者即将要探索的领域!

“针对这些技术难点,”姜晨继续说道,“我将提供一些……初步的技术思路和设计方案,供大家参考和论证。”

他没有说“系统提供的方案”,而是用了“初步的技术思路和设计方案”这样委婉的说法。

“例如,在天线方面,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一种新型的波导缝隙阵列天线设计,优化其馈电网络和辐射单元,提高增益和带宽。在信号处理方面,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数字滤波和目标识别算法,提高信噪比和抗杂波干扰能力……”

姜晨开始将脑海中系统提供的部分技术细节,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一点点地抛出来。

他没有全盘托出,而是有选择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阐述,既要展现自己的能力,又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他一边说,一边在会议桌上的白纸上,快速地勾勒出一些技术原理图和关键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他的手绘速度极快,线条流畅而精准,显示出他对这些技术细节的深刻理解。

在场的专家们,都伸长了脖子,仔细地看着姜晨的图纸,听着他的讲解。

他们发现,姜晨提出的很多技术思路,都非常巧妙,甚至有些是他们之前从未想过的角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