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焚风,研制完成!(3 / 5)

加入书签

现在零件盒里。

RU-280精密磨床前,严师傅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全神贯注地打磨着细小的轴和销,火星四溅中,追求着镜面般的光洁和近乎完美的圆度。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舒缓而精准,仿佛不是在操作机器,而是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

FU-325铣床也没闲着,加工着相对“粗大”一些的弹体结构件、发射筒的连接部件等。

姜晨则像一个永不疲倦的陀螺,穿梭于几台机床之间。他不仅要解读图纸、指导加工,还要亲自检查每一个关键零件的尺寸和精度,利用系统知识库快速判断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有时为了一个难以达到的公差,他甚至会亲自上手,调整机床参数,示范操作要领。

他的存在,就像是给这个高难度的项目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所有参与者都充满了信心和干劲。

除了机械加工,还有材料和装配。

一些特殊的粘合剂、密封圈,姜晨直接动用项目经费,通过系统以“外购特殊样品”的名义少量兑换出来(这部分花费不大,且容易解释)。

而最核心的燃料配方,他暂时没有透露,只是让后勤部门按照他的要求,采购了一些基础的化工原料,储存在专门的库房,等待后续试验。

时间就在这种紧张、专注、不断克服困难的氛围中,一天天过去。

又是将近一个月后,当最后一个关键零件通过检验,所有的部件终于准备齐全时,06车间里弥漫着一种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的气氛。

接下来的几天,是更为关键和考验耐心的装配阶段。

装配工作,主要由眼神最好、双手最稳的严师傅负责主导,姜晨则在一旁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王师傅和其他几个细心的工人负责辅助。

在一个被专门清理出来、光线充足、几乎一尘不染的工作台前,严师傅戴着高倍放大镜,屏住呼吸,用精巧的镊子、特制的细长螺丝刀,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比指甲盖还小的齿轮、拨叉、弹簧、卡锁、微型轴承……按照姜晨提供的、经过系统验证的复杂装配顺序,一点点地组装进引信和弥散装置那小小的金属壳体中。

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精准,生怕一丁点的失误或者掉落的微尘,就影响到整个机构的可靠性。

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只有严师傅偶尔发出的、极其轻微的工具碰撞声,以及他专注之下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工作台旁的灯光将他脸上的皱纹和专注的眼神照得格外清晰。

姜晨站在他身后,目光同样紧紧锁定在严师傅的手上,偶尔会低声提醒一句:“注意这个卡簧的角度……对,再进去一点点……好,锁紧。”

引信的装配过程,繁琐而漫长。每一个微小的零件,都必须被放置在精确的位置,以正确的力道固定。

多点起爆装置的组装同样精细,需要将微小的起爆药管精确地嵌入预设的卡槽内,并连接好引爆线路(虽然此时并未装填真正的起爆药)。

燃料储存腔的密封也至关重要,必须确保在发射和撞击前,内部的高能燃料(目前用惰性模拟物代替进行装配测试)不会有丝毫泄漏。

整个弹头的装配过程,耗费了整整两天时间。

当严师傅小心翼翼地将最后一个密封盖旋紧,并用特制的工具打上标识后,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摘下放大镜,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姜工,弹头部分……装好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工作台上,一枚崭新的、泛着金属冷光的圆柱形弹头静静地躺在那里。

它的外形比常见的82毫米迫击炮弹要粗壮得多,长度也更长,头部带着一个钝圆的风帽,尾部则预留了与发射筒对接的卡槽和稳定尾翼(折叠式)。

整体看上去,坚固、精密,充满了力量感。

接下来,是将弹头与一次性发射筒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武器系统。

发射筒的制造相对简单一些,主要由轻质合金和少量复合材料构成,采用了类似后世RPG-7的肩扛式设计,但结构上根据低后坐力原理进行了优化,显得更为简洁。

在王师傅和几个年轻工人的协助下,发射筒很快组装完成。

最后一步,是将那枚沉甸甸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