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3 / 4)

加入书签

,或者低声讨论着其中的技术细节。

姜晨则听得异常认真。

虽然高明伟讲的很多内容,在他脑海中系统提供的完整资料里都有更详细、更先进的版本,但他依然仔细倾听,将对方的思路与系统的方案进行对比和印证。

他发现,十四所目前采用的技术路线,确实与系统推荐的“混合体制简化型相控阵”有相似之处,这或许也是冯远征教授看到他的方案后如此震惊和重视的原因,但在一些关键技术点的选择和实现方式上,还是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例如,在移相器的选择上,他们似乎更倾向于技术相对成熟但损耗较大、响应速度较慢的铁氧体移相器;在信号处理方面,受限于当时国内芯片和计算能力,他们的算法还比较基础,对于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考虑不足;在T/R组件方面,他们显然还在探索无源相控阵的路径,距离实现有源相控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如此,姜晨依然对十四所的专家们充满了敬意。

能够在如此落后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下,摸索出这样的方案,并且敢于挑战相控阵这样的尖端技术,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根据我们初步的方案,”高明伟讲解完核心电子部分后,话锋一转,看向姜晨和王厂长,“我们希望龙阳厂方面,能够尽快承担起以下几项工作:”

他拿起另一份文件,开始布置任务,丝毫没有在意姜晨才是这次项目的第二负责人:“一是天线阵面的结构框架制造。这是相控阵雷达的基础,对平面度、刚度和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我们需要你们根据我们提供的图纸(稍后会提供详细图纸),利用你们新引进的精密加工设备,尽快拿出样品。”

“二是天线俯仰和方位旋转的基座与驱动机构。这部分需要承受天线的重量,并保证在高低和方位上的精确、稳定转动,涉及到大型精密机械加工和传动技术。”

“三是雷达方舱的设计与制造。需要满足设备的安装、散热、电磁屏蔽、以及一定的野战环境适应性要求。”

“四是电源系统的配套。雷达是耗电大户,需要稳定可靠的大功率电源支持。”

“五是……部分辅助电路板的装配和焊接,我们会提供原理图和元器件清单。”

高明伟一条条地说着,这些任务,基本都落在了精密机械制造、结构设计、生产装配等龙阳厂相对擅长的领域。

核心的电子设计和元器件研制,则完全由十四所包揽。

这个分工,完全符合之前的预期,也印证了十四所对龙阳厂“制造基地”的定位。

王厂长连连点头,表示没有问题,保证按时完成。

然而,就在高明伟准备结束发言时,姜晨却突然开口了。

“高工,关于天线阵面结构框架的制造,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想和各位专家探讨一下。”姜晨的语气平静,但眼神中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认真。

高明伟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副总师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想法”。

他看了看姜晨,又看了看身边的同事,最后看看了看王厂长,示意道:“哦?姜副总师请讲。”

在座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姜晨身上。

那位年轻的李真工程师,嘴角甚至勾起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看好戏似的笑容。

姜晨没有在意这些目光,他站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快速地勾勒着草图,一边说道:“按照常规思路,相控阵天线的阵面框架,通常采用金属桁架结构或者蜂窝夹层结构,以保证强度和刚度。但这种结构,往往重量较大,加工和装配也比较复杂,特别是要保证数千个天线单元安装孔的精确位置,难度极高。”

他画出了一个示意性的桁架结构。

“我的想法是,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材料和工艺?”姜晨话锋一转,“我们最近对引进的AF-85坐标镗床进行了一些技术改造,使其具备了准四轴联动的高精度加工能力。同时,我们也在研究一种……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这是他为系统材料技术找的借口),这种材料比强度高、热稳定性好,而且可以通过精密铸造或增材制造(姜晨用了更符合时代的词,如‘精密粉末冶金成型’)的方式,一体化成型出带有精密安装孔阵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