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2 / 4)

加入书签

眼中,龙阳厂或许在造枪造炮方面有两把刷子,但要涉足雷达这种高精尖的电子系统?

那简直是门外汉闯入了内行的地盘。

至于姜晨本人,他们来之前自然也做过一些了解。

知道他是个大学生。

但这在十四所并不稀奇,所里每年都会分配来大批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毕业生。

也知道他主导了63式步枪的成功改进,甚至可能还听说了一些关于他引进尼亚罗马机床的传闻。

这些成绩,在轻武器或机械制造领域,或许确实值得称道。

但是,在雷达专家看来,步枪的改进,无非是在成熟的机械原理上进行优化和缝合,其技术难度和系统复杂度,与设计制造一部需要处理复杂电磁波、进行高速运算、对抗干扰的现代化雷达系统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

因此,尽管来之前,他们的副所长林浩,也是这次“前哨一号”项目的总设计师,特别交代过,要尊重合作单位,要认真听取龙阳厂同志的意见,特别是这位年轻的姜副总师的想法。

但这种“尊重”,在他们内心深处,恐怕更多的是一种顾全大局的“程序需要”和给上级领导面子的“姿态”。

他们内心深处恐怕早已认定,这次合作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十四所。

龙阳厂的角色,无非是利用其现有的机械加工能力和场地,承担雷达的“外壳”制造、机械结构的组装、以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辅助任务。

说得难听点,就是打下手、做配套、干点脏活累活。

至于那个“副总设计师”的头衔,或许更多的是为了平衡关系、调动龙阳厂积极性的一种“安抚”吧?

正是基于这种心态,他们此刻看向姜晨的目光,才会显得如此复杂。

既有对年轻人取得成绩的些许好奇,更有对“外行领导内行”的潜在疑虑和不以为然。

姜晨将这一切看得分明,但他脸上并未表露出来。

他知道,任何言语上的辩解都是苍白的。

想要赢得这些“国家队”专家的真正尊重,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力和成果。

“高工,各位专家,”姜晨率先开口,打破了微妙的气氛,语气平和而自信,“首先,我代表龙阳军工厂,热烈欢迎各位的到来!‘前哨一号’项目,是军区和上级交给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能与十四所这样的顶尖科研单位合作,我们深感荣幸,也倍感压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深知,在雷达核心技术领域,我们龙阳厂与十四所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次合作,我们主要是承担雷达结构件的制造、系统总装集成,以及部分辅助电子设备的生产任务。我们一定会严格按照十四所提供的图纸和技术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我们负责的部分,全力配合好十四所的工作,绝不拖项目的后腿!”

他这番话,姿态放得很低,主动承认差距,明确自身定位,倒是让高明伟等人微微有些意外。

原本准备好的一些敲打和强调的话,反而不好说出口了。

高明伟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也缓和了一些:“姜副总师客气了。项目是大家的,分工虽然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尽快拿出合格的装备,满足前线急需。我们十四所自然会承担起核心技术攻关的重任,但雷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构制造和总装集成的环节同样至关重要,离不开龙阳厂这样实力雄厚的生产单位的大力支持。”

他这番话虽然也是场面话,但至少表明了合作的态度。

接下来,高明伟便开始介绍十四所方面对于项目推进的初步设想和计划。

他摊开带来的几张图纸和文件(都是经过脱密处理的简化版本),开始讲解雷达的总体构成、关键技术指标、以及十四所负责的核心单元,如发射/接收(T/R)组件的初步方案、信号处理器的基本架构、相控阵天线的基本原理等。

他的讲解专业而流畅,时不时冒出一些普通人听不懂的术语,如“脉冲压缩”、“多普勒滤波”、“旁瓣抑制”、“波束赋形”等等。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专注起来。

王厂长和陈参谋听得云里雾里,只是象征性地点头。

而十四所的另外三位专家则不时补充几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