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5锚点回响与农书新章(4 / 5)
术。基因编辑与传统选育,本质都是为了让作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关键在于‘适度’与‘敬畏’。就像我们用基因编辑强化‘星稻’的抗旱性,但保留了它的原生风味;用现代技术复刻古法,但尊重土壤的自然规律。‘公约’应倡导的,是‘科技向善,传统为根’。”
王玲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共鸣。最终,“宇宙农耕文明公约”明确写入:“各文明可结合自身技术与传统智慧改良作物,但需保护原生生态,禁止过度改造破坏自然平衡。”而这一条款的注解,正是《齐民要术》中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会议结束后,“远古观察员”单独召见了王玲:“银心锚点有一份‘终极传承礼物’,只有真正理解‘传承本质’的文明才能领取。”他带领王玲来到锚点的核心区域,那里存放着一个巨大的晶体球,里面悬浮着一颗闪烁的“种子”。
“这是‘宇宙农耕火种’的原始样本。”“远古观察员”解释道,“它包含了所有星球作物的原始基因,能在任何生态环境中生根发芽。但它有一个特性:只有用‘传承能量’才能激活——而这种能量,来自文明对过往智慧的尊重与延续。”
王玲将祖父的青铜犁模型贴近晶体球,犁铧上的星纹立刻与晶体球产生共振。晶体球缓缓打开,那颗“原始种子”飘落到她手中,接触到皮肤的瞬间,化作一道光流,融入了“星际智慧图谱”。
“种子已激活。”“远古观察员”的声音带着欣慰,“它会在‘星河农书’的滋养下,生长出适合每个星球的‘希望作物’。而你们的文明,将成为宇宙农耕传承的‘守护者’。”
返回地球的飞船上,王玲打开“星际智慧图谱”,那颗“原始种子”已生根发芽,长出的藤蔓上,结满了不同星球作物的缩影——地球的稻谷、地外母星的“赤穗草”、“嘉禾星”的“星稻”、“水晶星”的“光叶菜”……
黑龙走进驾驶舱,递来一份最新的“星河农书”更新报告:“已有一百五十个文明加入共建,‘希望作物’的培育方案,已经发送到各个星球。再过十年,银河系的粮食危机,或许就能彻底解决。”
王玲望向舷窗外的地球,蓝色的星球在星空中格外耀眼。她仿佛看到,河姆渡的稻谷在“嘉禾星”结出果实,良渚的管道在“赭石星”输送菌剂,《齐民要术》的文字在“水晶星”的屏幕上闪烁,祖父的青铜犁模型,在星际博物馆里向无数地外智慧讲述着人类的传承故事。
飞船穿越大气层时,王玲的终端收到了林晓雨的消息:“王姐,河姆渡遗址新发现了一处‘农耕祭祀坑’,里面的陶器上,刻着你在银心锚点看到的‘原始种子’图案!”
她嘴角扬起微笑,指尖轻轻触碰终端屏幕。从七千年前的稻谷壳,到百万年前的星盟编码;从一本本泛黄的古籍,到覆盖银河系的智慧图谱;从地球的田埂,到宇宙的星河——人类文明的传承之路,从未停止。
当飞船降落在地球基地,迎接他们的是漫天飞舞的彩带和来自不同文明的祝贺。“荧惑”带着“赭石”“水晶族”的代表走上前,递来一束由“星稻”“赤穗草”“光叶菜”编织的花束:“‘星河农耕盛典’已经准备好,就等你回来主持。”
王玲接过花束,闻到了来自不同星球的作物清香。她知道,这场盛典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星河农书”的篇章,会在每个文明的探索中不断续写;人类的传承故事,会在宇宙的星河里永远流传。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