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5锚点回响与农书新章(3 / 5)
方案——这正是《齐民要术》强调的‘顺天时,量地利’。”
此次事件后,“宇宙农耕智慧球”新增了“生态适配评估”模块。任何文明提交的农耕方案,都需要经过模块评估,确保不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这一调整,赢得了更多地外文明的信任,加入“星河农书”共建的文明数量,很快突破了一百个。
巡回展来到“水晶星”时,王玲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星盟的“远古观察员”。这位通体呈银白色的地外智慧,据说已存活了百万年,亲眼见证了星盟布设“火种锚点”的过程。
“你们的文明,超出了星盟的预期。”“远古观察员”的思维信号带着沧桑,“我们布设锚点时,曾预测地球文明需要十万年才能解锁完整编码,没想到你们用五千年就做到了——关键在于‘古籍传承’。”
他调出一段尘封的数据:“其他星球的文明,要么抛弃传统追求科技,要么固守传统拒绝创新,只有地球,做到了‘古今融合’。你们的古籍,就像一条纽带,把过去与未来紧紧相连。”
“远古观察员”送给王玲一枚古老的晶体,里面存储着星盟百万年来收集的农耕智慧:“这是‘宇宙农耕总集’,里面有一万八千个文明的农耕经验与教训。现在,该由你们来续写它的新篇章了。”
返回地球后,王玲组织团队对“宇宙农耕总集”进行整理。他们发现,许多地外文明的农耕困境,都能在地球古籍中找到解决方案:“水晶星”的光照不足问题,《农桑辑要》的“阳畦育苗法”可提供思路;“风暴星”的强风灾害,河姆渡的“干栏式农田”能有效抵御;“盐碱星”的土壤难题,《天工开物》的“淋盐法”已有成熟方案。
基于这些发现,“星河农书”推出了“文明定制版”。针对不同星球的生态特点,整合地球古籍智慧与地外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农耕解决方案。短短三个月,就有三十多个文明通过定制方案,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粮食问题。
这天,“太白”天文台突然监测到一组强烈的能量信号,来源是银河系中心的“银心锚点”——星盟的核心锚点。“银心锚点发出了‘文明召集令’。”张启明盯着屏幕,“只有通过所有评估的文明,才能收到邀请。”
王玲的终端立刻弹出邀请函,上面用星盟文字写着:“鉴于地球文明在农耕传承与智慧共享中的卓越贡献,特邀请加入‘银心农耕理事会’,主导制定宇宙农耕文明公约。”
前往银心锚点的途中,王玲望着舷窗外璀璨的星河,手里摩挲着祖父的青铜犁模型。从良渚玉琮的纹饰,到火星农业舱的“星稻”;从冥王星的时空救援,到“嘉禾星”的生态调整;从一本本古籍,到覆盖百个文明的“星河农书”——人类文明的传承之路,清晰而坚定。
银心锚点是一座巨大的球形建筑,悬浮在银河系中心的星云中。当王玲走进议事大厅,一百多个文明的代表已在此等候。“远古观察员”站在中央的高台上,宣布会议开始:“今天,我们将共同制定‘宇宙农耕文明公约’,守护每个星球的农耕生态与文明传承。”
会议进行到表决环节时,一个争议性问题引发了讨论:是否允许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原生作物,以提高产量?部分文明主张“技术至上”,认为应全力追求产量;另一些文明则坚持“原生保护”,反对任何基因改造。
王玲站起身,调出地球的农耕演化数据:“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作物改良——《诗经》中记载的‘嘉种’,就是早期选育的成果;《齐民要术》的‘选种法’,更是系统的品种改良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