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颜延之《陶徵士诔》(3 / 10)

加入书签

风范流传呢?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当世之人不能传承前贤风范的遗憾,引出对陶渊明的叙述,暗示陶渊明或许能延续这种高尚风范。

8. 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 解析:晋朝有一位征士,是浔阳的陶渊明,他是隐居在庐山的人。明确指出陶渊明的身份、籍贯与隐居之地,正式开启对陶渊明的介绍。

9. 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

- 解析:他幼年时不喜欢玩耍嬉戏,长大后内心质朴纯真;学习不是为了成为众人称赞的老师,写文章只求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从幼年和成年两个阶段,分别介绍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和对待学习、写作的态度,展现其质朴无华、追求本真的特质。

10. 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每见其默:

- 解析:身处众人之中,他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与孤独;与人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此句刻画了陶渊明不随波逐流,沉稳内敛的性格,不热衷于世俗的交往,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

11. 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 解析:陶渊明年少时生活贫困穷苦,家中没有仆人婢妾。连打水舂米的体力活都难以承担,野菜豆类等食物也时常匮乏。描绘了陶渊明早年生活的贫困艰难,体现其生活的困苦程度。

12. 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 解析:母亲年迈,子女尚幼,他虽尽心奉养,却因物资匮乏而艰难。进一步强调家庭状况的艰难,突出陶渊明在贫困中承担家庭责任的不易。

13. 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

- 解析:他追思田过关于侍奉双亲的主张,领悟到毛义捧檄为官是为了奉养亲人的心情。运用田过和毛义的典故,解释陶渊明出仕的思想根源,表明他出仕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为后文叙述其辞官归隐做铺垫。

14. 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

- 解析:起初他辞谢了州府的多次任命,后来出任彭泽县令。介绍陶渊明的仕途经历,体现他对出仕的谨慎态度,以及最终因家庭等原因选择短暂出仕。

15. 道不偶物,弃官从好:

- 解析:由于自己的思想与世俗不合,他便弃官去追求自己的喜好。说明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我内心的向往,展现其坚守自我的品质。

16. 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

- 解析:于是他摆脱世俗的纷争,立志于尘世之外,在深山中隐居,从此远离尘世。进一步阐述陶渊明辞官后的选择,突出他归隐的决心和远离世俗的志向。

17. 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

- 解析:他浇灌菜畦,售卖蔬菜,以供应祭祀祖先的微薄祭品;编织麻鞋、芦席,来补充粮食所需的费用。描绘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的劳作维持生计,体现其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18. 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

- 解析:他内心喜爱奇异的书籍,生性喜好饮酒,摒弃繁琐事务,养成简约旷达的性格。从兴趣爱好和性格方面,进一步展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追求,不被世俗琐事所累,追求精神的富足和自由。

19. 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 解析:大概就是那种能摒弃国家爵位的尊贵,使家人都忘却贫穷的人吧?以推测的语气总结陶渊明的品质和生活状态,强调他不慕名利,安于贫困,且能以自身的精神力量影响家人。

20. 有诏征为着作郎,称疾不到:

- 解析:朝廷下诏征召他为着作郎,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去。再次表明陶渊明不慕名利,拒绝出仕,坚守自己的归隐生活和志趣,不为朝廷官职所动。

21. 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

- 解析:在元嘉四年的某月某日,陶渊明在浔阳县某里去世,享年若干岁。明确陶渊明去世的时间和地点,为下文表达哀悼做铺垫。

22. 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