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束皙《玄居释》(5 / 13)

加入书签

御世,有虞乘凤扆以临民。

- 解析:列举上古贤君治理天下的事例,“羲皇”即伏羲,依据龙图治理天下;“有虞”指舜,凭借凤扆君临百姓,展现上古时期圣君凭借智慧和德行治理国家,此时社会处于理想状态,为后文论述上古时期贤能之士出仕实现价值做铺垫。

29. 大庭希其玄风,高阳韬其远津。

- 解析:“大庭”“高阳”皆为上古部落首领,“希其玄风”“韬其远津”表明大庭氏希求那玄妙的风范,高阳氏隐藏那深远的道术,进一步描绘上古时期圣君贤主的特质,强调那个时代的美好与神秘,体现当时社会治理的高深境界,为论述上古时期的政治与士人行为做进一步铺垫。

30. 当鸿荒之靡宁,肇举贤而济难。

- 解析:指出在远古动荡不安之时,开始举荐贤才以拯救危难,说明在社会面临困境时,贤能之士出仕的重要性,为后文论述不同时代士人的出仕行为与作用做过渡,表明无论时代如何,士人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31. 逮斗精之南梦,亦号泣而事断。

- 解析:运用舜的典故,传说舜母梦到斗精星南移而受孕生下舜,舜在治理国家时,遇到问题会哭泣着慎重决断政事,此句以舜为例,体现上古贤君在治理国家时的认真与负责,也暗示当时出仕者为国家和民众尽心尽力,进一步阐述上古时期的政治状况与士人担当。

32. 若乃陶唐德隆,二帝高逊,可谓任贤使能,而天下大训。

- 解析:论述唐尧时期,道德隆盛,尧、舜二帝以高位相让,任用贤能,使天下得到大治。突出上古时期任贤使能带来的良好结果,为后文论述伊尹、吕望等贤能之士出仕立功做铺垫,强调贤能之士在合适政治环境下能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身价值。

33. 故伊尹起于有莘,吕望出于渭滨,六经既着,八体以陈,此乃生以立功,身没而名存者也。

- 解析:以伊尹从有莘氏兴起,吕望从渭水之滨崛起为例,说明他们在良好政治环境下,凭借自身才能,辅助君主成就大业,同时六经着述完成,八种书体得以展现,这些人活着时建立功勋,身死而名声长存。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上古时期贤能之士积极出仕,实现立功扬名的观点,为下文对比中古时期士人的行为做准备。

34. 及于中古,德教沦胥,王纲弛顿,大运颠驱。

- 解析:话题一转,描述中古时期的状况,道德教化衰落,王朝纲纪松弛,天下大乱,与上古时期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论述中古时期士人的行为及对其批判做铺垫,突出时代变化对士人选择和行为的影响。

35. 战国纷扰,英雄陆离。乌聚兽散,龙战虎争。

- 解析:具体描绘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英雄众多但局势纷扰,人们如鸟兽般聚散无常,争斗激烈如龙争虎斗,生动展现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为下文论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行为提供背景,说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的行为和选择发生变化。

36. 游说之徒,风飑电激。苏秦、张仪,智周天下,磨牙舌,播唇吻。

- 解析:描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活动,他们如狂风闪电般四处奔走,以苏秦、张仪为例,说他们智谋遍行天下,磨利口舌,摇唇鼓舌,突出这些游说之士为求功名,凭借口才四处活动,展现其功利性的行为特点,为下文批判这种行为做铺垫。

37. 生则上凌君上,死则下欺群物,内以大其声华,外以结其朋党。

- 解析:批判苏秦、张仪等游说之士的行为后果,他们活着时对上凌驾君主,死后对下欺骗众人,对内扩大自己的声名,对外结党营私,揭示这些人行为的不良影响,与上古时期贤能之士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作者对这种功利出仕行为的否定态度。

38. 上以回人主之心,下以炫百姓之听,卒而田饶奔燕,范雎入秦。

- 解析:继续说明游说之士的行为,他们对上能改变君主的心意,对下能迷惑百姓的听闻,最终田饶投奔燕国,范雎进入秦国,以更多历史人物为例,强调在这种混乱功利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的行为多为追求个人利益,进一步批判中古时期部分士人出仕行为的不当。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