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张载《剑阁铭》(4 / 5)

加入书签

历史上因恃险而亡的事例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出了文章以德治国的主题思想。

18. 洞庭孟门,二国不祀。

- 解析: 列举历史事例来证明“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的观点。“洞庭”指楚国,楚国凭借洞庭湖的险要地势,却因政治腐败、不行德政,最终灭亡,失去了祭祀祖先的权力,即国家覆灭。“孟门”代指晋国,晋国据守孟门之险,同样因内部政治问题,未能施行德政,导致国家灭亡。这两个例子从不同角度说明,无论地势多么险要,如果统治者不重视德行,都无法避免国家走向衰败,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 自古迄今,天命靡常。

- 解析: 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总结,“自古迄今”涵盖了从古到今的漫长时间跨度,强调时间的久远和历史的延续性。“天命靡常”指出上天赋予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意味着国家的兴衰并非由天命注定,而是与统治者的行为密切相关。此句为下文论述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重视德政做铺垫,体现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进一步强化了文章以德治国、不可单纯恃险的主题。

20. 凭阻作昏,鲜不败亡。

- 解析: 进一步阐述历史教训,“凭阻”指凭借险要的地势,“作昏”表示统治者施行昏庸无道的政策。此句指出那些凭借险要地势而胡作非为、不行德政的统治者,很少有不走向败亡的。这是对前文楚国、晋国以及其他类似历史事例的总结和升华,直接点明了凭借险要地势却不重视德行的必然结果,强调了德行对于国家存亡的关键作用,对当时的统治者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21. 公孙既灭,刘氏衔璧。

- 解析: 再次列举具体历史事例。“公孙”指公孙述,他在西汉末年凭借蜀地险要地势称帝,建立成家政权,但因不得民心,最终被东汉光武帝刘秀所灭。“刘氏”指蜀汉后主刘禅,蜀汉据守剑阁等险要之地,然而由于刘禅昏庸,政治腐败,最终向曹魏投降,“衔璧”是古代国君投降的一种仪式,即国君口衔玉璧,表示自己是俘虏。这两个例子具体说明了在蜀地凭借险要地势割据的政权,如果不行德政,最终都难逃灭亡的命运,与前文论述相互呼应,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主题,告诫统治者要引以为戒。

22. 覆车之轨,无或重迹。

- 解析: 以形象的比喻对前文进行总结和劝诫,“覆车之轨”指前面车子翻倒的轨迹,比喻前人失败的教训。“无或重迹”则告诫后人不要再次沿着前人失败的道路走,即不要重蹈覆辙。此句将历史上因恃险而亡的众多事例概括为“覆车之轨”,呼吁统治者吸取教训,重视德政,避免重蹈公孙述、刘禅等的覆辙,体现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即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3. 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 解析: “勒铭山阿”表明作者将这篇铭文刻在山的弯曲处,使其能够长久留存。“敢告梁益”表示作者恭敬地向梁州、益州的人们宣告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此句点明写作意图,作者希望通过将铭文刻在当地,让梁州、益州的统治者和百姓都能了解历史教训,重视德政,不可仅仅依赖剑阁的险要地势而忽视德行,体现了作者对地方治理和国家稳定的关切,使文章具有现实的劝诫意义。

……

句译:

1.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

梁山巍峨高峻,堆积的岩石高大耸立。

2. 远属荆衡,近缀岷嶓。

它远与荆山、衡山相连,近与岷山、嶓冢山相接。

3. 南通邛僰,北达褒斜。

向南可通往邛僰地区,向北能到达褒斜道。

4. 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它比彭门山、碣石山狭窄,比嵩山、华山还高。

5.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

这里是蜀地的门户,是坚固的屏障与险要的山镇。

6. 是曰剑阁,壁立千仞。

它就叫做剑阁,悬崖峭壁高达千仞。

7. 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这里拥有大地的至险,道路的极峻。

8. 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