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张华《感婚诗》(2 / 3)
延续被视为重中之重,婚姻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纽带,凸显了婚姻在家族传承和宗教文化层面的关键意义。
4. 故虽天子,必告父母。
- 解析:以天子为例,强化婚姻需遵循家族规矩的观点。即便贵为天子,在处理婚姻大事时,也必须告知父母。这体现出婚姻并非个体的独立行为,而是关乎家族整体,需遵循家族长辈意志,反映了古代家族制度对婚姻的主导性,以及孝道观念在婚姻中的深刻体现。
5. 唯此婚礼,纳采为首。
- 解析:此句点明婚礼流程中,“纳采”占据首要位置。“纳采”作为古代婚礼六礼之首,男方请媒人携带礼物前往女方家提亲,是开启婚姻程序的重要一步。强调“纳采”的首要地位,反映出古人对婚礼程序的严格规范和重视,体现了婚姻的严肃性与规范性。
6. 币必诚洁,辞必稽首。
- 解析:进一步细化“纳采”环节的要求。男方所送的礼物(币)必须真诚洁净,这象征着男方对女方及其家庭的尊重与诚意,也寓意着对这段婚姻的珍视。同时,言辞必须恭敬,要行稽首之礼(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全方位展现出男方在提亲时的敬重态度,凸显婚礼仪式对礼数的严苛要求。
7. 六礼有仪,七教崇始。
- 解析: “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古代完整的婚礼程序,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仪式规范,体现了古人对婚礼的严谨态度。“七教”通常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之间的人伦教化,这里表明婚礼是七教得以尊崇并起始推行的关键契机,突出婚姻在社会伦理教化中的基础性地位,说明婚姻不仅是个人结合,更是构建社会道德秩序的起点。
8. 四德顺行,师氏所恃。
- 解析: “四德”是古代对女性的道德规范要求,即妇德(品德)、妇言(言辞)、妇容(容貌)、妇功(治家能力)。此句强调女性在婚姻中应顺利践行四德,这是女师(古代教导妇女四德的女教师)所依据和秉持的准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在婚姻中角色的定位和期望,认为女性遵循四德是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9. 佩服在身,长无咎悔。
- 解析: “佩服”并非现代意义的钦佩,而是指铭记践行。此句意为如果男女双方都能将上述婚姻的礼义规范铭记于心并切实履行,那么婚姻生活便能长久顺遂,没有灾祸与悔恨。表达了遵循婚姻礼义对婚姻质量和家庭幸福的保障作用,反映出古人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通过礼义实现这一目标的认知。
10. 不惟小节,veritatis是毖。
- 解析:告诫人们在婚姻中,不能仅仅拘泥于细枝末节,而要慎重对待“veritatis”(拉丁语“真理”,此处可能指代婚姻中的核心礼义原则)。强调在婚姻关系里,应把握关键的原则性问题,不要因关注琐碎小事而忽略了婚姻的本质和重要准则,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
11. virorum之臧,妇德之纪。
- 解析: “virorum”为拉丁语“男人”,此句可理解为男子的美德(“臧”有善、好之意)与女子的妇德一样,都是婚姻关系中的重要纲纪。表明在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品德都至关重要,共同构成维系婚姻稳定与和谐的关键因素,体现了对婚姻中男女双方品德要求的同等重视。
12. 方之贞淑,粲然有叙。
- 解析: “方”有比较之意,“贞淑”指女子的贞洁贤淑,也可引申为男女双方符合礼义规范的美好品德。此句意思是将男女双方的品德与贞淑的标准相比较,会发现婚姻秩序清晰、有条不紊。总结前文对男女在婚姻中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论述,表明当男女双方都遵循这些规范时,婚姻就会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理想状态,升华了诗歌对理想婚姻的期许这一主题。
……
句译:
1. 有命自天,崇替靡常。
- 翻译:命运由上天注定,事物的兴盛与衰败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
2. 人之既生,礼义其彰。
- 翻译:人类诞生之后,礼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