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潘岳《马汧督诔并序》(6 / 10)
即便强大的王朝也会面临城邑被围、君主被困的艰难局面,以此来衬托马敦坚守汧城同样面临巨大困难。
30. 非有楚之牙爪,乃一亭之长薄。信之不武,周之不纲。
- 解析:“楚之牙爪”指项羽的勇猛将士,“亭之长”指刘邦,刘邦早年曾任泗水亭长,“薄”意为微小。这几句是说,当时刘邦并没有项羽那样勇猛的将士,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这里强调刘邦起初力量微小,而周朝末年局势也已纲纪松弛(“周之不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阐述,表明即便在困境中,如刘邦这样起初力量薄弱之人,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暗示马敦虽身处艰难,但凭借自身努力同样英勇非凡。
31. 昔收杞梁,褒其贞勇。鲁人投戈,齐为之终。
- 解析:此句引用春秋时期杞梁的典故。杞梁为齐国大夫,在与莒国作战时战死,他的妻子认为他为国立功,不应在郊外草草埋葬,齐王于是为杞梁举行隆重葬礼(“收杞梁”)。杞梁的忠贞勇敢得到褒扬,鲁国听说后,士兵们放下武器表示敬佩,齐国也因此事而终止战事。作者借此典故,将马敦与杞梁相提并论,赞颂马敦如杞梁一般具有忠贞勇敢的品质,其事迹也应得到褒扬。
32. 夫人知之,勇不可求。悍哉马生,心同古烈。
- 解析:人们都知道,勇敢这种品质不是轻易能具备的。勇猛的马先生啊,你的心志如同古代的英烈一样。此句承接上文杞梁的典故,直接表明马敦的勇敢难能可贵,其心志与古代英烈相同,再次强调对马敦英勇品质的高度赞扬。
33.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 解析:这里引用孔子“杀身以成仁”和孟子“舍生而取义”的言论,指出马敦的行为符合儒家的仁义标准。他坚守汧城直至牺牲,做到了尽义,因而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从儒家思想的高度对马敦的行为进行评价,升华了马敦的形象与品质。
34. 土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彼非为达,处死匪难。
- 解析:“士”指有志向、有操守的人,他们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只会牺牲自己来成全仁。马敦并非为了显达,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此句进一步阐述马敦的行为是出于对仁义的坚守,而非为了个人的名利,突出他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情操。
35.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呜呼哀哉!
- 解析:再次强调因为马敦尽到了义,所以达到了仁的境界,最后“呜呼哀哉”饱含悲痛之情,既表达对马敦高尚品质的敬仰,也为他的牺牲感到哀伤。
36. 马生之死,呜呼哀哉!子孙存者,今惟二孙。
- 解析:感慨马先生的离世,实在令人悲痛。如今他存活的子孙,只有两个孙子。表达对马敦去世的沉痛哀悼,并说明其子孙现状,增添了悲剧色彩。
37. 藐尔诸孤,朝济洛川。刈薪负水,耕织自资。
- 解析:“藐尔”形容幼小的样子,“诸孤”指马敦的两个孙子。这两个年幼的孤儿,清晨渡过洛水,以砍柴担水、耕田织布维持生计。描绘马敦孙子们生活的艰辛,让人不禁为英雄之后的艰难处境而心生怜悯。
38. 舍爵策勋,知勋在尔。今我兴言,泪洒翰纸。
- 解析:“舍爵策勋”指古代举行祭祀时,将酒洒地以表彰功勋。人们都知道马敦的功勋,如今我写下这些话,泪水洒落在纸上。表明马敦的功勋为人所知,作者饱含深情地书写对马敦的缅怀,泪水洒落体现出对马敦及其子孙的深切同情与对马敦功绩的敬重。
39. 呜呼哀哉!
- 解析:文章结尾再次发出沉痛的哀叹,进一步强化了对马敦的哀悼之情,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马敦这位英雄的敬重与惋惜,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
句译:
序
1. 惟元康七年秋九月十五日,晋故督守关中侯扶风马君卒。呜呼哀哉!
在晋元康七年秋季九月十五日,已故的晋朝督守、关中侯、扶风人马君(马敦)去世。悲痛啊!
2. 初,雍部之内,属羌反未弭,而编户之氐又肆逆焉。
起初,雍州地区内,归属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