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潘岳《西征赋》(8 / 15)

加入书签

作者用“如渴如饥”形象地表达出对这两个古老都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迫切探寻的心情,体现出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与向往。

66. 心翘懃以仰止,不加敬而自祗。

- 解析:心中怀着敬仰和向往之情,无需刻意表现恭敬,内心自然充满敬畏。此句进一步强调作者对酆、镐所代表的历史文化的崇敬之情,这种情感发自内心,无需外在刻意表现,体现出作者对古代圣都的虔诚态度。

67. 岂三圣之敢梦?窃十乱之或希。

- 解析:“三圣”一般指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十乱”指辅佐周武王的十位贤能之士。作者表示岂敢梦想能与三圣相提并论,私下里或许希望能像那十位贤能之人一样。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以及渴望像古代贤能一样有所作为的志向,反映出作者的自我期许和对高尚品德与才能的追求。

68. 经始灵台,成之不日。

- 解析:当年周文王开始建造灵台,不久就建成了。引用周文王建造灵台的典故,体现出古代贤君做事的高效,同时也暗示当时政治清明、百姓拥护,能够迅速完成这样的工程,与前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相互呼应,展现出作者对古代贤君治理有方的赞赏。

69. 惟丰及镐,仍京其室。

- 解析:酆京和镐京,相继成为都城。强调这两个地方在西周历史上作为都城的重要地位,体现出西周时期政治中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都城的角度反映出西周的繁荣昌盛。

70. 庶人子来,神降之吉。

- 解析:百姓像子女为父母做事一样自愿前来助力,神灵也降下吉祥。描绘出百姓积极参与都城建设的场景,以及上天对西周的庇佑,体现出西周时期君民关系融洽,顺应天命,暗示这是西周兴盛的重要原因,反映出作者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

71. 积德延祚,莫二其一。

- 解析:西周积累德行,延续福运,没有哪个朝代能与之相比。总结西周之所以繁荣昌盛的原因在于积德,强调德行对于国家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性,与前文对各朝代兴衰的分析相呼应,表达出作者对统治者应注重德行的期望。

72. 永惟此邦,云谁之识?

- 解析:长久地思考这个地方(酆、镐),又有谁能真正深刻地认识它呢?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出对酆、镐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感慨,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难以完全洞悉性。

73. 越可略闻,而难臻其极。

- 解析:关于此地的情况或许能大致听闻一些,但很难完全深入了解其极致。进一步强调对酆、镐历史文化深入探究的困难,尽管人们可以获取一些相关信息,但要全面、深入地认识其丰富内涵并非易事,再次体现出历史的博大精深,引发读者对历史探索的无限遐想。

74. 子赢锄以借父,训秦法而着色。

- 解析:儿子把农具借给父亲,都要按照秦朝法律显示出不情愿的脸色。此句通过具体事例,反映出秦朝法律严苛,影响了正常的人伦关系,使亲情在严苛法律下变得扭曲,从侧面揭示出秦朝法律制度的弊端,以及这种弊端对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

75. 耕让畔以闲田,沾姬化而生棘。

- 解析:在周朝的教化下,人们耕田时互相谦让田界,使得田地都有空闲;而沾染了秦朝的教化后,人们却因争利而生出矛盾。将周朝和秦朝的教化效果进行对比,突出周朝以德化民,使社会和谐;秦朝以法严苛,导致社会矛盾滋生,强调教化对于社会风气形成的关键作用,表达出对良好社会教化的倡导。

76. 苏张喜而诈骋,虞芮愧而讼息。

- 解析:苏秦、张仪因崇尚诈术而得意驰骋,而虞、芮两国的人在周人礼让风气的感化下,为自己的争端感到羞愧,从而平息诉讼。此句继续通过对比,以苏秦、张仪的诈术和虞芮两国受周人感化的事例,进一步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和教化方式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褒扬了以礼义为核心的教化,批判了诈术横行的现象。

77. 由此观之,土无常俗,而教有定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