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孙绰《游天台山赋》(8 / 12)

加入书签

沉浸在对天台山的感悟之中,通过思考和吟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精神状态。

58. 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

- 解析: “尔乃”为承接连词,“羲和亭午”,羲和是神话中太阳的驾车者,这里表示太阳到了中午,“亭午”即中午时分;“游气高褰”,空中的雾气高高地散开,描绘出中午时分天气晴朗,雾气消散的景象,为下文描写法鼓振响、众香扬烟等场景营造出一个开阔明朗的背景。

59. 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

- 解析: “法鼓琅以振响”,佛寺的法鼓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琅”形容声音清脆;“众香馥以扬烟”,各种香料燃烧时香气浓郁,烟雾升腾,“馥”表示香气浓郁。此句从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绘出一幅庄严而神秘的宗教场景,暗示天台山不仅有自然美景和仙境氛围,还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气息。

60. 肆觐天宗,爰集通仙。

- 解析: “肆觐天宗”,作者尽情地瞻仰天神,“肆”有尽情之意,“觐”为拜见;“爰集通仙”,于是与众多的仙人相聚,“爰”为于是,“集”表示聚集。此句体现出作者仿佛在天台山进入了一个与神灵、仙人沟通交流的神圣境界,进一步强化了天台山的神秘与超凡地位。

61. 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

- 解析: “挹以玄玉之膏”,作者汲取玄玉般的膏液,“挹”为汲取;“嗽以华池之泉”,用华池的泉水漱口,描绘出作者在这超凡境界中,享用着神奇的物质,象征着作者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了滋养,体现出天台山所代表的超凡世界对作者的恩泽。

62. 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

- 解析: “散以象外之说”,仙人或神灵向作者讲述超越物象之外的深奥道理,“象外”指超越事物表象;“畅以无生之篇”,以关于无生(佛教概念,指事物的本质没有生灭变化)的篇章让作者心情舒畅。此句表明作者在天台山不仅领略了自然和仙境之美,还聆听了高深的哲理,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升。

63. 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

- 解析: 此句表达作者对有无之理的感悟。“悟遣有之不尽”,作者领悟到想要完全摒弃“有”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是现实存在的基础;“觉涉无之有间”,同时也感觉到在追求“无”的过程中,是存在着一定的间隙和困难的。体现出作者对玄学中有无观念的深入思考,展现出其在精神探索上的深度。

64. 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

- 解析: “泯色空以合迹”,作者领悟到要消除“色”(物质现象)与“空”(佛教认为物质现象虚幻不实的本质)的差别,使二者合而为一;“忽即有而得玄”,忽然在“有”之中领悟到了深奥的玄理。此句融合了佛教和玄学的思想,表明作者在天台山的游历和感悟中,达到了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实现了思想上的升华。

65. 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

- 解析: “释二名之同出”,解释“有”与“无”这两个名称虽不同,但根源相同,这是对玄学有无同源思想的阐释;“消一无于三幡”,“三幡”在佛教中指色、空、观,作者通过对有无的思考和对佛教观念的融合,消除了对“一”(可理解为绝对的本体或本质)的执着,达到了一种更加超脱和圆融的思想境界。

66. 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

- 解析: “恣语乐以终日”,作者可以整天尽情地谈论这些快乐之事,分享自己的感悟;“等寂默于不言”,但同时也明白,即便不说话,保持沉默,也同样能达到一种宁静的境界。此句体现出作者对言语与沉默关系的理解,无论是表达还是沉默,都能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

67. 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 解析: “浑万象以冥观”,作者将世间万物融合在一起,默默地观察和体悟;“兀同体于自然”,最终与自然浑然一体,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此句为全文的思想总结,表明作者在天台山的游历过程中,从对自然景观、仙境的欣赏,到对玄理的思考和领悟,最终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