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孙绰《游天台山赋》(3 / 12)

加入书签

陟”说明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够攀登上去,突出其攀登难度之大;“王者莫由禋祀”表示即便贵为帝王,也无法前往祭祀。这两句从人的能力极限和帝王的无奈,再次凸显天台山的幽僻,解释了它不被常人熟知和在常规记载中缺席的原因。

9. 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

- 解析: “故事绝于常篇”承接上文,由于天台山难以到达,所以它的事迹在一般的书籍篇章中没有记载;“名标于奇纪”则表明虽然在常规典籍中不见其详,但它的名字却在一些专门记载奇异事物的书籍中标示出来。此句再次强调天台山的独特性,虽不常见于普通记载,却因其奇异在特定记载中留下名号。

10. 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

- 解析:面对天台山在现实记载中的奇特状况,作者发出感慨。“图像之兴”指描绘天台山的图像出现,“岂虚也哉”以反问的形式,强调这些图像的出现并非毫无根据,暗示天台山虽神秘难至,但它的神奇确有其事,引发读者对天台山真实面貌的遐想。

11. 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

- 解析:作者在此运用反问,指出如果不是超脱尘世、研习道学、辟谷食芝(不食五谷,以灵芝等仙草为食)的人,谁能轻易飞升而栖居在天台山呢?通过这种表述,一方面强调天台山的超凡脱俗,只有具有特殊修行和境界的人才能与之契合;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对这种超脱境界的向往。

12. 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

- 解析: 继续以反问深化主题,表明如果不是寄情高远、潜心探寻、笃信大道且能与神相通的人,怎么会遥念遐想并铭记天台山呢?这进一步突出了天台山的神秘性和精神内涵,只有那些对道有深刻追求和感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向往天台山所代表的境界。

13. 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俛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

- 解析: “驰神运思”描绘作者因对天台山的向往而心神飞驰、日夜思索;“昼咏宵兴”表明这种思考不分昼夜,白天吟咏,夜晚也为之兴奋。“俛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俛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作者感觉在极短的时间内,仿佛已经两次登上了天台山,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天台山的极度渴望与痴迷,精神上已经提前开启了对天台山的神游。

14. 方解缨络,永托兹岭。

- 解析: “方”表示正要,“解缨络”象征着作者决心解脱世俗的束缚,“缨络”可指代世俗的羁绊。“永托兹岭”表明作者想要永远寄身于天台山,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归隐天台山的坚定决心,也体现出天台山对作者的强大吸引力。

15. 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 解析: “不任”即抑制不住,“吟想之至”指对天台山的吟咏遐想达到极致。“聊奋藻以散怀”,“奋藻”意为挥笔铺辞,作者因无法抑制对天台山的强烈情感,所以姑且通过写作来抒发情怀。此句点明了作者创作这篇赋的直接原因,即内心对天台山的情感汹涌澎湃,需借助文字来宣泄。

16.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 解析:从宏观角度阐述宇宙自然的生成。“太虚”指宇宙,“辽阔而无阂”描绘宇宙的广阔无垠、毫无阻碍。“运自然之妙有”表示自然孕育出奇妙的万物,“妙有”体现自然造化的神奇。“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说明这些奇妙之物融合形成河流,凝聚构成山岳,为下文对天台山的描写进行铺垫,从宇宙自然的大背景下引出天台山,暗示其是自然神奇造化的产物。

17. 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

- 解析: “嗟”为感叹词,表达作者对天台山的惊叹。“奇挺”突出天台山出奇地挺拔,“实神明之所扶持”再次强调天台山的神奇并非偶然,而是有神灵在背后扶持,呼应前文天台山是神仙居所的说法,强化了天台山的神圣性和独特性。

18. 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

- 解析:运用星宿和地域来描述天台山的位置与不凡。“荫牛宿以曜峰”表明天台山背靠牵牛星宿,使得山峰闪耀,借星宿之名增添其神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