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陆机《文赋》(33800字超级大章!)(3 / 24)
可读性。
(四)历史影响:奠定文学理论发展基石
1. 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启发:《文赋》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其对创作过程、文体风格等方面的论述,被众多文学理论家借鉴和发展。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在很多方面就继承和深化了《文赋》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
2. 对文学创作实践的指导: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无论是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还是在语言运用、风格把握等方面,《文赋》的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创作实践。
……
解析:
1.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 解析:“我每次阅读有才之士的作品,私下里能够从中了解到他们创作时的构思与用心。”此句开篇点明陆机对前人作品的研读,为后文阐述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见解做铺垫,表明他的观点是基于对众多才士作品的观察与思考。
2.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 解析:“他们在运用言辞进行创作时,确实变化多端。”这里强调了不同才士在语言表达上的丰富多样性,展现出文学创作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广阔空间,也暗示了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3.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 解析:“作品的美丑优劣,是可以进行探讨评说的。”说明文学作品存在艺术水准的差异,且这种差异能够被分析和评判,引出后文关于如何创作出优秀作品以及对不同文体特点的讨论。
4.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 解析:“每当自己进行写作的时候,更能深切体会到其中的情形。”陆机从自身创作实践出发,以亲身体验强调文学创作的难度与复杂性,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他接下来要阐述的创作困境与心得。
5.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 解析:“常常担忧内心的意念不能准确地反映外界的事物,而语言文字又不能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意念。”这是陆机对文学创作中常见难题的精准概括,“意”“物”“文”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始终面临的挑战,也成为贯穿《文赋》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线索。
6.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 解析:“大概并非是认识到这些问题困难,而是实际做到(准确表达)困难。”陆机指出,文学创作的难点不在于明白理论,而在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创作能力,强调了创作实践的难度,也凸显了他撰写《文赋》以探索解决之道的必要性。
7.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 解析:“所以写作《文赋》,用来记述前代才士华美的辞藻,并借此探讨文学创作成败得失的缘由。”此句明确了《文赋》的写作目的,一是对前人优秀创作成果进行梳理,二是深入剖析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利弊因素,为后文具体展开论述定下基调。
8. 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 解析:“希望日后或许能够详尽地揭示文学创作的奥妙。”表达出陆机对《文赋》的期望,即通过对文学创作各方面的探讨,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展现文学创作的精妙之处,体现出他对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追求与抱负。
9.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 解析:“就像拿着斧头去砍伐做斧柄的木材,虽然标准就在眼前(指斧柄的样式可参照手中斧头),但随着手的挥动而产生的变化,实在难以用言辞完全表述清楚。”这里以“操斧伐柯”为喻,说明文学创作虽有一定规则可循,但实际创作中的变化无穷,难以用言语精确描述,进一步强调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即使有理论指导,实际操作也充满变数。
10.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 解析:“大概我所能讲述的内容都在这里了。”此句作为开篇部分的结束语,有一种总结意味,暗示读者,接下来《文赋》所呈现的内容,便是陆机对于文学创作各方面尽可能详尽的阐述,引导读者进入正文对文学创作的深入探讨。
11.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