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7 / 8)

加入书签

p>

31. 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承蒙前代圣王的清言教诲,说天道对人没有亲疏之分;秉持纯一之道作为借鉴,总是辅助善良、保佑仁爱之人。

32. 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

伯夷到老一直忍受饥饿,颜回过早夭折而且贫困;为颜渊请求车驾来置办棺椁而悲伤,为伯夷叔齐采薇而死感到哀伤。

33. 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

虽然他们好学且践行道义,为何生死的遭遇如此痛苦艰辛!

34. 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

怀疑所谓上天回报善人的说法竟是如此,害怕这种说法只是虚妄之言。

35. 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

为何历经久远的时代却没有贤才得遇明主,很少有道路不坎坷难行。

36. 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是忧虑不能树立非凡的名声。

37. 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

李广从年轻时就开始从政,其功绩足以获得万户侯的奖赏。

38. 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

他在宦官面前壮志难酬,最终连一尺土地的封赏都没有得到。

39. 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

他留下的诚信在身后,感动众人悲痛哭泣。

40. 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

商鞅尽心谋划以拯救国家的弊端,进言开始被采纳,随后灾祸却降临。

41. 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为何美好的时光如此容易消逝,为何忌恨贤能的情况如此急迫!

42.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

苍天高远,人事无穷无尽。

43. 有感有昧,畴测其理?

有的事能让人有所感悟,有的却让人困惑不解,谁能推测其中的道理呢?

44.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宁愿坚守穷困以顺遂自己的心意,也不屈从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惫。

45. 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耻?

既然高官厚禄并非荣耀,难道身穿破旧的袍子就是耻辱?

46. 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确实是因为与世俗观念不合而显得笨拙,姑且欣然归隐。

47. 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怀着孤独的情怀度过一生,拒绝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

……

全译:

过去,董仲舒创作了《士不遇赋》,司马迁也写过同样主题的文章。我曾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闲暇时光,于讲学诵读的空当,拜读他们的文章,不禁心生感慨,惆怅万分。

践行诚信,思虑和顺,这是世人的美好品行;持守质朴,保持宁静,乃君子深厚的素养。自从淳朴的世风消逝,虚伪之风便大行其道。民间之人不再坚守廉洁谦逊的节操,朝廷内外尽是急于钻营求进之心。那些心怀正义、志于大道的士人,有的在大好年华如美玉般被埋没;洁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有的终生辛勤劳作却一事无成。故而伯夷、叔齐发出“何处归依”的悲叹,屈原亦发出“算了吧”的哀伤感慨。可悲啊!人寄身于世不过百年,转瞬之间生命便已消逝;树立德行如此艰难,即便建有如围成一座城般的大功,却得不到丝毫赞赏。这便是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地挥笔着文,屡屡倾诉感慨而不能自已的缘由。

要疏导表达内心的情思,大概只有依靠文章吧?我手抚书卷,踌躇再三,最终有感而作此赋。

可叹大自然赋予万物生机,为何独独人类这般灵秀!人类禀受聪慧的神智,内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于世。他们有的以击壤之戏自娱自乐,有的则致力于救助天下苍生;无论出仕还是隐居,皆不违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顺遂自己的性情。然而,世风日下,如水流逝,万物以不同类别相互比较。细密的渔网裁好,鱼便惊恐逃窜;宏大的罗网制成,鸟即惊慌高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