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岁寒见志:松柏精神里的逆境坚守(5 / 7)
终于取得了胜利。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立即剃掉了自己的胡须,重新登台演出。当他再次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大家都为他的坚守和不屈感到敬佩。
梅兰芳在逆境的 “岁寒” 中,坚守了自己的艺术信念和民族气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松柏精神的内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逆境,迎来光明。
四、松柏精神的当代传承:在新时代的 “岁寒” 中坚守
在新时代,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但我们依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 “岁寒” 考验 —— 可能是科技攻关中的技术瓶颈,可能是乡村振兴中的艰难险阻,可能是环境保护中的重重困难,也可能是个人成长中的挫折与挑战。在这些 “岁寒” 考验中,无数人传承和弘扬着松柏精神,用自己的坚守和奋斗,书写着新时代的 “松柏故事”。
(一)科技攻关中的 “松柏之士”:黄旭华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奋斗,在科技攻关的 “岁寒” 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 年,黄旭华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 —— 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没有任何研制核潜艇的经验,还面临着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打压。在这样的 “岁寒” 中,黄旭华没有退缩,他毅然接受了任务,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研制工作。
为了研制核潜艇,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没有现成的图纸和资料,只能靠自己摸索和研究;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只能靠简陋的工具进行实验;他们还面临着严格的保密要求,不能向家人和朋友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在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遇到了无数的技术难题。有一次,为了确定核潜艇的艇体线型,他们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反复计算和实验,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艇体线型。还有一次,为了测试核潜艇的耐压性能,黄旭华亲自下潜到海底,冒着生命危险,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在 1970 年,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填补了中国国防事业的空白。
如今,黄旭华已经 90 多岁高龄,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他还在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出谋划策,关心着核潜艇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黄旭华在科技攻关的 “岁寒” 中,用自己的坚守和奋斗,诠释了新时代的松柏精神,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乡村振兴中的 “松柏之士”:毛相林
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的家乡下庄村,地处巫山深处,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交通极其不便,村民们的生活非常贫困。为了改变家乡的命运,毛相林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 “岁寒” 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20 世纪 90 年代,毛相林当选为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下庄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村民们出行只能靠步行,沿着悬崖峭壁上的小路攀爬,非常危险。村民们种的粮食和蔬菜,只能靠人力背到山外去卖,收入微薄。毛相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们修一条公路,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
可修路谈何容易。下庄村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没有任何修路的条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许多村民都觉得不可能,纷纷劝毛相林放弃。可毛相林却坚定地说:“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修通这条公路。为了家乡的未来,为了村民们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为了筹集修路资金,毛相林四处奔走,向政府申请支持,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他还带头捐款,把自己家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为了节省资金,毛相林和村民们自己动手修路,他们用钢钎、铁锤等简陋的工具,在悬崖峭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