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岁寒见志:松柏精神里的逆境坚守(4 / 7)
军,全力抗元。
文天祥的抗元之路充满了艰难和险阻。1278 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虏。元军将领劝文天祥投降,许以高官厚禄,可文天祥却坚定地说:“我是宋朝的臣子,岂能背叛宋朝,投降元朝?我宁愿死,也不会投降。”
元军将领见文天祥不肯投降,就把他关在监狱里。监狱里的环境极其恶劣,阴暗潮湿,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还时常有老鼠、虫子出没。文天祥在监狱里,每天只能吃一些粗糙的饭菜,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在监狱里写下了《正气歌》,其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名句,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爱国绝唱。
1283 年 1 月 9 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文天祥朝着宋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从容就义,年仅 47 岁。文天祥在乱世的 “岁寒” 中,坚守了自己的爱国气节,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松柏精神的内涵。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坚守信念,不被逆境打败。
(二)困境中的学术坚守者: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近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被誉为 “教授中的教授”。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 “岁寒” 的考验,可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学术信念,不被困境打败。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陈寅恪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不愿意留在沦陷区,为日本人效力,于是带着家人,辗转南下,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在南下的途中,陈寅恪的妻子因病去世,他自己也患上了眼疾,视力逐渐下降。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陈寅恪当时在香港大学任教,他被困在香港,生活极其困难。由于缺乏药品和食物,陈寅恪的眼疾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右眼失明。可即便如此,陈寅恪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在香港的防空洞里,依然坚持读书、写作。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寅恪来到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由于长期的眼疾和身体的劳累,陈寅恪的左眼视力也逐渐下降,最终完全失明。失明后的陈寅恪,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凭借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和渊博的学识,在助手的帮助下,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完成了《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着作。
陈寅恪在困境的 “岁寒” 中,坚守了自己的学术信念,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松柏精神的内涵。他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句话不仅是他自己的学术追求,也成为了后世学者的精神准则。
(三)逆境中的艺术坚守者:梅兰芳
梅兰芳,中国近代着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 “京剧大师”。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 “岁寒” 的考验,可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不被逆境打败。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梅兰芳当时在北平从事京剧表演,他不愿意为日本人演出,于是决定 “蓄须明志”—— 他剃掉了以往演出时常用的胡须,开始留起了大胡子,以此表明自己不再登台表演的决心。
日本侵略者得知梅兰芳 “蓄须明志” 后,非常生气,多次派人来劝说梅兰芳登台演出,甚至威胁他说:“如果你不登台演出,我们就对你不客气。” 可梅兰芳始终没有屈服,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艺术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我绝不会为日本侵略者演出。”
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纠缠,梅兰芳不得不四处躲藏,生活也变得极其困难。他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珍藏的书画和古玩。可即便如此,梅兰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依然没有登台为日本人演出。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梅兰芳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家中坚持练习唱腔和身段,还编写了一些京剧剧本,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说:“虽然我不能登台演出,但我不能放弃我的艺术,我要为京剧艺术的未来做好准备。”
1945 年,抗日战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