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悟孔子 “待贾而沽” 之智(3 / 7)

加入书签

。他深知,自己的 “仁政”“礼治” 思想,只有通过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才能结束战乱,让百姓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 “美玉”“售卖” 给能实现这一理想的 “贾者”,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也是一种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

(二)“我待贾者也”:坚守原则的底线与对 “善贾” 的期待

如果说 “沽之哉” 展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一面,那么 “我待贾者也” 则体现了孔子坚守原则的底线。孔子虽然渴望被重用,但他绝不会为了获得重用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原则,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他要等待的 “贾者”,必须是一位 “善贾”—— 不仅要识得他这匹 “千里马”,更要认同他的 “仁政”“礼治” 思想,愿意将他的思想付诸实践。如果遇到的 “贾者” 不认同他的思想,即便能给予他高官厚禄,孔子也绝不会 “售卖” 自己的 “美玉”。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多次面临这样的选择。比如,在卫国,卫灵公虽然给了孔子丰厚的俸禄,却只把他当作一位 “贤士” 供养起来,并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反而向他询问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十分失望,他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之后便离开了卫国。在楚国,楚昭王曾想重用孔子,并打算给孔子封地,但楚国的令尹子西却以 “孔子的弟子都很有才华,若给予孔子封地,恐对楚国构成威胁” 为由,劝阻了楚昭王。孔子得知后,虽然对楚昭王的决定感到遗憾,但也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思想原则,去迎合子西的需求。

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他看来,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和地位,就如同天边的浮云,毫无意义。他要等待的 “贾者”,必须是一位能行 “仁政”、施 “德治” 的君主,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让他的思想真正发挥作用,实现 “天下有道” 的理想。因此,孔子的 “待贾”,并非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对理想的坚守,一种对原则的不妥协。他宁愿忍受颠沛流离之苦,也不愿为了一时的利益,放弃自己一生的追求。

孔子的 “待贾”,还体现了他对 “时机” 的深刻理解。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才华要想得到充分发挥,不仅需要有识才的 “贾者”,还需要合适的时机。他曾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意思是,当国家政治清明时,要积极入世,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被埋没;当国家政治黑暗时,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受到迫害。这种对时机的把握,并非投机取巧,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孔子知道,在 “礼崩乐坏” 的春秋末期,真正能行 “仁政” 的君主少之又少,因此他需要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等待一位真正的 “善贾” 出现。

四、“美玉” 的价值:孔子思想的核心与时代意义

孔子之所以敢称自己的才华与思想为 “美玉”,是因为他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能够为解决当时社会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案,更能为后世的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 与 “礼”,“仁” 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礼” 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一)“仁”: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与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 “美玉” 中最珍贵的部分。孔子对 “仁” 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最经典的便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孔子 “仁政” 思想的核心内涵。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仁” 要求人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合作中,只有学会互助互利、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团队的目标。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看,“仁政” 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以身作则,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到 “为政以德”。他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