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悟孔子 “待贾而沽” 之智(2 / 7)
”,则是主动寻找识货的商人,将美玉卖出,隐喻着主动向统治者推销自己,寻求重用,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春秋时期,这种 “干谒诸侯” 的行为也十分普遍,许多士人为了获得重用,纷纷奔走于各国诸侯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与主张。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便曾多次鼓励孔子主动向诸侯推销自己的学说;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更是凭借自己的游说能力,获得了各国诸侯的重用,成为 “合纵连横” 的关键人物。
子贡的这两个选择,看似对立,实则代表了当时士阶层两种主要的人生态度:一种是 “出世” 的避世主义,一种是 “入世” 的进取主义。子贡之所以向孔子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了解老师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老师是否愿意为了实现理想,做出一定的妥协与改变,主动寻求统治者的重用。毕竟,当时的孔子已经周游列国多年,却始终未能找到一位真正能采纳他学说的诸侯,弟子们难免会为老师的处境感到担忧,甚至产生 “老师是否应该改变策略” 的想法。
从子贡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本人更倾向于 “求善贾而沽” 的进取主义。作为当时着名的商人,子贡深谙 “价值需要被发现” 的道理,他通过自己的经商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利用自己的人脉与影响力,为孔子的周游列国提供了许多帮助。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才华与价值,如果不被他人发现和认可,就如同美玉被藏在木匣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他希望老师能够主动一些,寻找一位 “善贾”,将自己的思想与才华付诸实践,而不是一直 “韫椟而藏”,空怀理想却无法实现。
三、孔子之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理想主义的坚守与机遇的等待
面对子贡的提问,孔子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连续两个 “沽之哉”,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孔子愿意将自己的 “美玉”(才华与思想)“售卖” 出去的意愿,展现了他积极入世、渴望实现理想的人生态度;而 “我待贾者也” 则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原则 —— 他并非要主动 “求善贾”,而是要 “等待贾者”,等待一位真正能识才、用才,并且愿意采纳他 “仁政”“礼治” 思想的统治者。孔子的这番回答,既回应了子贡的关切,也阐明了自己在 “入世” 与 “坚守” 之间的平衡,展现了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清醒与坚定。
(一)“沽之哉”: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
孔子一生都秉持着 “入世” 的人生态度,他曾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在孔子看来,士阶层肩负着传承文化、改善社会、实现 “天下有道” 的重要使命,不能因为社会的混乱或个人的困境,就选择避世隐居,放弃自己的责任。因此,当子贡问他是否要 “韫椟而藏” 时,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沽之哉”,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愿意隐藏才华、渴望实现理想的决心。
孔子的 “入世” 抱负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了他的一生。早年,孔子在鲁国从政,从中都宰到司空,再到大司寇,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在鲁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恢复周礼秩序,实现 “仁政” 理想。比如,他主持 “堕三都” 行动,削弱了鲁国三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在夹谷会盟中,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虽然这些努力最终因贵族的反对而失败,但足以看出孔子积极入世、勇于实践的精神。
后来,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在这十四年里,他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主动拜见当地的诸侯,向他们宣扬自己的 “仁政”“礼治” 思想,希望能得到重用。即便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遭遇了 “陈蔡之困”、被宋司马桓魋追杀、被郑人嘲笑为 “丧家之狗” 等诸多困境,孔子也从未放弃自己的 “入世” 抱负。他曾说:“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这句话既体现了孔子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展现了他渴望被重用、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孔子的 “沽之哉”,并非为了追求个人的富贵与地位,而是为了实现 “天下有道” 的政治理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