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贤臣之重:孔子眼中的治国与才难(6 / 7)

加入书签

(二)当代 “才难” 的破解路径:德才并重,赋能人才

破解当代 “才难” 困境,需以孔子的人才观为指引,结合时代特征,从教育、选拔、使用三个层面入手,实现 “德才并重,赋能人才”。

1. 教育改革:德才兼备,全面培养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需改革 “重才轻德” 的教育体系,实现 “德才兼备” 的全面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论语》《孟子》等经典诵读、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责任、公正等品德;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等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例如,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 “国学 + 实践” 的教育模式: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学习传统美德;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能力,更拥有高尚品德,能够成为当代的 “贤臣”。

2. 选拔机制优化:能力导向,品德优先

人才选拔需打破 “重学历、轻能力” 的误区,建立 “能力导向,品德优先” 的选拔机制。在招聘中,应增加实践能力考核与品德评估,如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操作考察能力,通过背景调查、推荐信评估品德;在晋升中,应将业绩与品德作为核心标准,推行 “能者上、优者奖”,让真正 “德才兼备” 的人才获得机会。

例如,华为公司的招聘不唯学历,更看重人才的 “奋斗精神” 与 “专业能力”,许多非名校毕业生凭借出色的实践能力进入华为,成为核心人才;一些政府部门推行 “绩效考核与品德评估相结合” 的晋升机制,将 “群众满意度” 作为品德评估的重要指标,确保晋升的人才既能力出众,又深得民心。

3. 使用机制完善:赋能授权,激励留才

人才使用需从 “控制” 转向 “赋能”,建立 “赋能授权,激励留才” 的使用机制。在工作中,应给予人才充分的自主决策空间,让他们能够发挥专业能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晋升、荣誉等方式,认可人才的贡献,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同时,关注人才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

例如,谷歌公司为员工提供 “20% 自由时间”,让员工自主开展感兴趣的项目,这种赋能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创新能力,诞生了 Gmail、AdSense 等重要产品;一些企业推行 “员工持股计划”,让人才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有效减少核心人才流失。

五、孔子人才观的当代启示:以贤臣之德,筑发展之基

孔子对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有乱臣十人” 的总结,以及对 “才难”“周之至德” 的感慨,构建了完整的儒家人才观 ——“德才兼备是核心,贤臣辅佐是关键,君主贤明是前提,以民为本是目标”。这一人才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个人修养,都能从中汲取智慧。

(一)国家治理:以贤臣之德,行仁政之举

当代国家治理需以 “德才兼备” 的贤臣为支撑,推行 “以民为本” 的仁政。政府部门应选拔 “德才兼备” 的官员,让他们既具备专业的治理能力,又拥有 “为人民服务” 的品德;官员在治理中应坚守 “公正、廉洁、爱民” 的原则,解决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如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就业创业等,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例如,“时代楷模” 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官员,正是当代的 “贤臣”—— 他们具备治理能力,更拥有 “爱民如子” 的品德,在任期间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温暖与力量。国家治理若能涌现更多这样的贤臣,便能实现 “天下治” 的理想局面。

(二)企业管理:以贤臣之能,创共赢之局

当代企业管理需以 “德才兼备” 的贤臣为核心,构建 “以员工为本、以客户为中心” 的管理模式。企业应选拔 “德才兼备” 的管理者与员工,让他们既具备专业能力,又拥有 “诚信、责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