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贤臣之重:孔子眼中的治国与才难(4 / 7)

加入书签

廉” 的高尚品德,这种 “德才兼备”,让他们在兴周治周的过程中既 “能干事”,又 “干好事”,避免了 “有才无德” 导致的治理隐患。

1. 周公旦:“德才双馨” 的治理典范

周公旦是周初贤臣中 “德才兼备” 的典型。从 “才” 的层面来看,他擅长谋略与政务:武王伐纣前,他协助制定 “韬光养晦、联合诸侯” 的战略,主张 “以德服人” 而非 “以力服人”,为武王争取了更多诸侯的支持;武王伐纣后,他又主持制定礼乐制度,“制礼作乐” 规范社会秩序,其中 “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等制度,为周朝数百年的稳定奠定基础。从 “德” 的层面来看,他以 “仁孝”“忠诚” 着称: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旦 “摄行政当国”,却始终没有篡权之心,反而尽心尽力辅佐成王,“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生怕错过贤才,留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的佳话;当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叛乱时,周公旦亲自领兵平叛,事后又善待商朝遗民,推行 “以德化人”,避免了大规模的杀戮,体现了 “仁政” 的理念。周公旦的 “德才兼备”,不仅让他成为周初治理的核心,更成为后世贤臣的典范。

2. 太公望:“才高德正” 的军事统帅

太公望(姜子牙)是周初贤臣中 “才高德正” 的军事代表。从 “才” 的层面来看,他是杰出的军事统帅:在牧野之战前,他分析商军虚实,提出 “乘虚而入” 的战略,指挥周军 “武王至商郊,誓曰:‘勿杀奔走,勿坏室屋,勿填井,勿伐树木,勿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既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又减少了百姓的伤亡;战后,他又协助武王制定 “分封诸侯” 的策略,将功臣与宗室分封到各地,巩固周朝统治。从 “德” 的层面来看,他以 “公正”“爱民” 着称:早年在商朝为官时,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而辞官归隐;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时,始终主张 “以民为本”,反对暴政,在治理齐国(太公望被封于齐)时,他 “简其礼,从其俗”,尊重当地百姓的习俗,简化礼仪,让百姓安居乐业,很快便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太公望的 “才高德正”,证明军事贤臣不仅需要 “能打仗”,更需要 “爱百姓”,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

(二)“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至德的核心内涵

孔子为何盛赞周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因为这种 “实力远超却不恃强凌弱” 的选择,体现了周朝对 “德” 的极致坚守,打破了 “弱肉强食” 的权力逻辑,成为后世 “德治” 的典范。

1. 克制权力欲望:不恃强而篡逆

当时,周朝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军事、经济实力远超商朝,完全有能力推翻商朝取而代之。但周文王、周武王并未选择武力篡逆,而是依然 “服事殷”—— 表面上承认商朝的宗主地位,按时纳贡,遵守商朝的礼仪规范,这种选择需要极强的权力克制力。在权力欲望极易膨胀的时代,周文王、周武王却能坚守 “臣道”,不恃强凌弱,这种对权力的克制,正是 “至德” 的核心体现。

对比商纣王的暴虐 —— 为满足个人欲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酒为池,县肉为林”,甚至发明 “炮格之刑” 残害百姓,周朝的 “克制” 更显珍贵。孔子认为,真正的 “德” 不仅在于善待百姓,更在于对权力的敬畏与克制,而周朝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堪称 “至德”。

2. 以民为本:等待民心归附

周朝 “服事殷” 的选择,并非懦弱,而是基于 “以民为本” 的智慧 —— 他们深知,政权的稳固不在于武力征服,而在于民心归附。当时商朝虽暴虐,但仍有部分诸侯与百姓对其抱有幻想,若周朝贸然伐商,可能导致天下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周文王、周武王选择 “以德服人”,通过推行仁政、善待百姓,吸引诸侯与百姓归附:他们 “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下》),减轻百姓赋税,保障百姓生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诸侯与百姓主动归附周朝,最终 “三分天下有其二”,此时商朝已彻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