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守位与尽责:孔子 “不在其位” 的智慧(2 / 8)
“堕三都”,试图削弱卿大夫的势力,恢复鲁国国君的权威。当他离开鲁国官职后,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从未直接干预他国的政务,而是通过游说诸侯、培养弟子的方式间接影响政治,始终恪守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的原则。他曾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强调在其位时应尽责获取俸禄,不在其位时则不应贪图利益干预政事,这正是 “守位” 思想的体现。
二、解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职责边界与秩序维护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的核心,是强调职责边界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 “在其位,必谋其政”,即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职位上履行职责,不推诿、不懈怠;二是 “不在其位,不越其权”,即不超越自己的身份与权限去干预他人的事务,不越位、不越权。这两层含义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孔子 “守位尽责” 的思想体系。
(一)“在其位,必谋其政”:尽责是立身之本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的前提是 “在其位,必谋其政”—— 只有在自己的职位上尽职尽责,才能谈得上不越位干预他人事务。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 “位”,认真履行 “位” 所对应的 “政”,这是个人立身于社会的根本,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1. 历史中的 “在其位,谋其政” 典范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以 “在其位,谋其政” 的态度尽职尽责,成为后世的榜样。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担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推行变法改革。他在其位时,顶住旧贵族的压力,制定严刑峻法,奖励耕战,废除世袭特权,推动秦国迅速强大,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的改革虽然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最终被车裂而死,但他 “在其位,谋其政” 的尽责精神,却被永远铭记。
东汉时期的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任,担任蜀汉丞相,辅佐刘禅治理国家。他在其位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内,他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安抚百姓;对外,他多次北伐,试图实现 “兴复汉室” 的目标。即便在晚年病重时,他依然坚持处理政务,制定军事计划,最终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 “在其位,谋其政” 的真实写照。
2. 当代社会的 “在其位,谋其政” 价值
在当代社会,“在其位,谋其政” 依然是个人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的核心要求。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员工,还是教师、医生、普通公民,都应在自己的 “位” 上尽职尽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政府官员应在其位时,以 “为人民服务” 为宗旨,关注民生疾苦,制定合理政策,推动社会发展。如 “时代楷模” 焦裕禄,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面对兰考的风沙、盐碱、内涝三大灾害,他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治理盐碱地,为改善兰考的生态环境与百姓生活耗尽心血,最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用生命诠释了 “在其位,谋其政” 的内涵。
企业员工应在其位时,爱岗敬业,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如 “大国工匠” 许振超,在青岛港担任集装箱桥吊司机期间,苦练技能,创造了 “振超效率”,带领团队多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为中国港口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师应在其位时,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传授知识与道德。如 “感动中国” 人物张桂梅,在担任华坪女子高中校长期间,坚守教育岗位,克服重重困难,帮助数千名贫困女孩圆了大学梦,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 “在其位,谋其政” 的职责。
(二)“不在其位,不越其权”:边界是秩序之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的另一层含义是 “不在其位,不越其权”—— 不超越自己的身份与权限去干预他人的事务,这是维护社会秩序与组织高效运行的基础。在任何社会或组织中,清晰的职责边界都是分工协作的前提,若每个人都超越自己的 “位” 去干预他人的 “政”,必然导致权力混乱、效率低下。
1. 历史中的 “越位谋政” 之祸
历史上,“越位谋政” 往往导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