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孔子 “防乱” 智慧:解 “好勇疾贫” 之困(4 / 7)

加入书签

p>

在当代社会,“疾之已甚” 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在网络空间中,当出现 “不仁” 事件(如官员贪污腐败、企业违法违规、个人道德败坏等)时,部分网民会表现出过度的憎恨情绪,对当事人进行 “人肉搜索”、恶意谩骂、人身攻击,甚至煽动线下报复行为。这种 “网络暴力” 不仅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网络空间的秩序,甚至可能引发线下的暴力冲突,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因他人的 “不仁” 行为而受到伤害后,不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采取 “以暴制暴” 的方式进行报复,如殴打、伤害甚至杀害 “不仁者”,这些行为虽然出于愤怒,却触犯了法律,也让自己陷入了犯罪的深渊。

(三)“不仁” 与 “疾之已甚” 的恶性循环:社会矛盾的加剧

“不仁” 行为的存在,会引发人们的憎恨情绪;而 “疾之已甚” 的极端报复行为,又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甚至诱发新的 “不仁” 行为,形成 “不仁 — 疾之已甚 — 新的不仁 — 更严重的疾之已甚” 的恶性循环,让社会陷入混乱的泥潭。

例如,在一些矛盾尖锐的地区,部分人因受到 “不仁者” 的欺压而产生憎恨情绪,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报复;而 “不仁者” 在受到报复后,又会变本加厉地实施 “不仁” 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与权威;这种相互报复的行为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地区局势的动荡不安。在当代社会,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与这种恶性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 部分群众因不满某些 “不仁” 行为(如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企业的违法侵权等)而产生强烈的憎恨情绪,采取过激行为表达诉求;而相关部门在处理这些事件时,如果应对不当,又会进一步激化群众的情绪,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破坏社会秩序,还会侵蚀社会的道德基础,让人们对 “仁” 的理念失去信心,陷入 “人人为己,不择手段” 的困境。因此,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 既要遏制 “不仁” 行为的发生,也要引导人们理性看待 “不仁” 行为,避免陷入 “疾之已甚” 的陷阱。

四、化解之道:以 “仁” 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

孔子不仅指出了 “好勇疾贫” 与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这两大社会 “乱” 源,还在其思想体系中蕴含了化解这些问题的方法 —— 以 “仁” 为核心,通过社会治理的完善与个人修养的提升,从根源上消除引发社会混乱的因素,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社会治理:以 “仁政” 缓解贫困,以 “礼法” 规范勇力

要解决 “好勇疾贫” 的问题,首先需要通过 “仁政” 缓解贫困,让民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少因贫困而引发的焦虑与极端行为;同时,通过 “礼法” 规范勇力,引导民众将勇力用于正当途径,避免 “好勇” 的异化。

1. 推行 “仁政”:保障民生,缓解贫困

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必须推行 “仁政”,关注民生,缓解贫困。他曾对弟子冉有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意思是说,百姓富足了,君主自然就富足;百姓贫困,君主也不可能独自富足。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民生与国家稳定的内在联系 —— 只有让民众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 “疾贫” 的焦虑,减少 “好勇疾贫” 引发的社会混乱。

推行 “仁政” 缓解贫困,首先要重视农业生产,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春秋时期,农业是民众的主要生计来源,也是国家财富的重要基础。孔子主张统治者要 “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即根据农时合理安排徭役,避免耽误农业生产;同时,要减轻赋税,“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让民众能够保留足够的劳动成果,改善生活。在当代社会,虽然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依然是缓解贫困的核心。政府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