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可使由之”:孔子治世思想的辩证思考(3 / 7)

加入书签

遍缺乏教育、认知能力有限的背景下,“使民知之” 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孔子主张先 “使民由之”—— 让民众遵循规范与指令,保障基本的生存与社会稳定;同时,通过 “有教无类” 的教育实践,逐步提升民众的认知能力,为未来 “使民知之” 奠定基础。这种解读,既避免了将孔子思想简单归为 “愚民政策”,也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孔子重视教育、倡导教化的整体思路。

三、现代审视:从 “由之” 到 “知之” 的社会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教育普及程度与民众的认知能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现代社会中,教育普及化、信息透明化、民主参与成为主流趋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得到了广泛重视。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审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仅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更要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益的启示,实现从 “由之” 到 “知之” 的社会进步。

(一)教育普及:“使民知之” 的基础条件

春秋时期 “不可使知之” 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民众普遍缺乏教育;而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为 “使民知之”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普遍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教育逐渐从贵族阶层的特权转变为全民的基本权利。在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5%(2023 年数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60%,民众的平均文化水平与认知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教育的普及,不仅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更培养了民众的理性思维与批判意识。现代民众不再满足于简单地 “由之”—— 遵循政策与指令,而是希望 “知之”—— 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依据、目标与影响,能够对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对 “知之” 的需求,既是教育普及的结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如,在城市规划领域,过去往往是政府部门制定规划方案后,直接向民众公示并执行;而现在,更多的城市会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让民众参与到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向民众详细解释规划方案的设计理念、功能定位与预期效益。民众通过参与这些过程,不仅了解了规划方案的相关信息,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提出修改建议,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符合民众的利益。这种从 “由之” 到 “知之” 的转变,正是教育普及带来的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信息透明:“使民知之” 的制度保障

在信息不发达的春秋时期,统治者与民众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民众难以获取政策相关的信息,这也是 “不可使知之” 的重要原因。而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为 “使民知之” 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自 2008 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求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不宜公开的内容外,都应当向社会公开。政府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向民众公开政策文件、财政预算、重大项目进展等信息,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信息透明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更能促进民众对政策的理解与支持。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政府每天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向民众公开疫情数据、防控政策、医疗资源调配情况等信息,详细解释各项防控措施的科学依据与必要性。民众通过这些信息,能够理解疫情防控的严峻性与复杂性,积极配合各项防控措施,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抗疫的良好局面。如果缺乏信息透明,民众无法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与防控政策的依据,很容易产生误解与恐慌,影响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民主参与:“使民知之” 的实践路径

现代社会的民主参与,是 “使民知之” 的重要实践路径 —— 通过民主参与,民众不仅能够了解政策相关的信息,还能参与到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实现从 “知之” 到 “参与之” 的进一步提升。

在中国,民主参与的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