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曾子之语悟谦逊修身之道(4 / 8)

加入书签

样渴望新知。这种 “空杯心态”,能让人摆脱 “知识傲慢” 的束缚,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他人的尊重,为终身成长提供不竭动力。

3. 促进 “人际协作”

“谦学” 姿态不仅能促进个人成长,还能推动人际协作。当能力出众者、学识渊博者放下傲慢,向他人请教时,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与认可,拉近人际距离;而对方也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形成 “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的良性循环。这种协作模式,已成为当今团队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有若无,实若虚:谦逊处世的智慧

“有若无,实若虚”,是曾子对 “谦行” 的核心诠释,指拥有知识与能力却像没有一样谦逊,内心充实却像空虚一样低调。这种 “谦行” 智慧,并非刻意隐藏自己的实力,而是源于对 “外在虚荣” 的超脱、对 “内在价值” 的专注,是君子处世的理想境界。

(一)“有若无”:藏器于身,不事张扬

“有若无”,指拥有知识、能力、地位等 “器”(外在资本),却不刻意张扬,像没有一样谦逊处世。这种 “谦行”,不是否定 “器” 的价值,而是拒绝将 “器” 作为炫耀的资本,始终保持低调、内敛的姿态。

1. 春秋时期的 “谦行” 案例:颜回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孔子的弟子颜回,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却始终保持 “有若无” 的谦行姿态。据《论语?雍也》记载,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虽拥有丰富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却从不张扬,即使生活贫困,也专注于内在品德的修养,不追求外在的虚荣。

孔子对颜回的 “有若无” 极为赞赏,多次称赞他 “贤哉,回也”。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讨论 “仁” 的践行,颜回说 “愿无伐善,无施劳”(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番话正是 “有若无” 的生动写照 —— 颜回虽在 “仁” 的修养上远超其他弟子,却不愿夸耀自己的善举与功劳,始终保持谦逊。

颜回的 “有若无”,并非故作低调,而是源于对 “内在价值” 的专注 —— 他认为,学识与品德的价值在于自身修养与对他人的帮助,而非外在的炫耀;若刻意张扬,反而会背离 “仁” 的本质。这种 “谦行” 智慧,让颜回成为儒家 “谦德” 的典范。

2. “有若无” 的内在逻辑:超越外在虚荣

“有若无” 的本质,是对 “外在虚荣” 的超越。许多人将知识、能力、地位作为炫耀的资本,试图通过 “张扬” 获得他人的认可,却忽视了 “内在价值” 的重要性 —— 外在的 “器” 终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失去,而内在的品德、学识才是永恒的价值。

例如,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若将财富、地位作为炫耀的资本,追求奢华的生活、众人的追捧,必然会陷入 “虚荣陷阱”—— 一旦财富缩水、地位动摇,便会失去自我价值的认同;而若保持 “有若无” 的谦行,将财富用于公益、将能力用于企业发展与社会贡献,即使财富或地位发生变化,也能凭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保持自我价值的认同。这种对 “外在虚荣” 的超越,正是 “有若无” 的核心智慧,能让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不被虚荣所累。

3. 当代视角下的 “有若无”:低调做事,专注价值

在当今社会,“有若无” 的谦行智慧尤为珍贵。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陷入 “炫耀式生活” 的误区 —— 通过晒财富、晒地位、晒成就获取他人关注,却忽视了内在价值的提升。践行 “有若无”,需要我们放下对 “外在认可” 的执念,专注于内在价值的创造。

例如,在科研领域,许多科学家秉持 “有若无” 的态度,潜心研究、低调做事,不追求媒体曝光与外界赞誉,却在各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却始终保持低调,穿着朴素、生活简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从未刻意炫耀自己的成就。这种 “有若无” 的谦行,不仅让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更彰显了科研工作者的纯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