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从曾子之语悟谦逊修身之道(3 / 8)

加入书签

无甚可学,却忽视了 “智慧不分深浅,点滴皆有价值” 的真理。

1. 春秋时期的 “谦学” 案例:晏子向百姓问政

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婴,学识渊博、政绩卓着,却始终保持 “以多问于寡” 的谦学姿态。他深知 “政在养民”,百姓虽学识浅薄,却最了解民生疾苦、政策利弊,因此常常深入民间,向百姓请教治国之道。

据《晏子春秋》记载,晏婴为了解齐国百姓的生活状况,经常穿着便服走访街巷,与农民、工匠、商贩交谈。有一次,他在临淄城外遇到一位农民,农民抱怨赋税过重、徭役频繁,导致农田荒芜、家人饥寒。晏婴认真倾听农民的诉求,详细询问赋税、徭役的具体情况,随后将这些信息整理成奏折,呈给齐景公,建议减轻赋税、减少徭役。齐景公采纳了晏婴的建议,齐国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社会更加稳定。

晏婴向百姓问政,正是 “以多问于寡” 的典范 —— 他虽学识渊博、精通治国之道,却承认自己在 “民生细节” 上的不足,摒弃学识傲慢,向学识浅薄的百姓请教,最终制定出更贴合民生的政策,实现了 “政通人和”。

2. “以多问于寡” 的内在逻辑:智慧的多元性

“以多问于寡” 的本质,是对 “智慧多元性” 的认可。学识渊博者的知识往往体系化、理论化,却可能缺乏实践经验、生活智慧;而学识浅薄者虽未形成系统知识,却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用智慧、细节经验,这些智慧虽零散,却可能在特定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可能对社会结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论认知,却对基层社会的人情往来、习俗传统缺乏了解;而长期生活在基层的普通百姓,虽不懂得社会学理论,却能清晰地说出当地的人际关系、习俗禁忌。若学者能放下 “理论权威” 的傲慢,向百姓请教基层社会的真实情况,往往能让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避免 “闭门造车” 的误区。这种 “以多问于寡” 的调研方式,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 当代视角下的 “以多问于寡”:倾听基层声音

在当今社会治理、企业管理中,“以多问于寡” 的谦学姿态尤为重要。社会治理者、企业管理者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却往往身处 “高位”,与基层群众、普通员工存在 “信息差”,若忽视基层声音,很容易制定出脱离实际的政策、决策。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者虽精通城市规划理论,却可能不了解普通市民的出行需求、生活习惯;而普通市民虽不懂得城市规划,却能直观地感受到交通拥堵、设施不足等问题。若管理者能放下 “管理者” 的傲慢,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等方式,向市民请教城市建设的意见,往往能让规划更人性化、更贴合市民需求。近年来,许多城市推行的 “市民参与式规划”,正是 “以多问于寡” 的现代实践,有效提升了城市建设的满意度与实用性。

(三)“谦学” 的核心价值:终身成长的基石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的 “谦学” 姿态,并非一时的行为选择,而是终身成长的基石。无论是能力出众者还是学识渊博者,只有始终保持谦逊求学的态度,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局限、汲取多元智慧,实现个人的持续成长。

1. 破除 “知识天花板”

每个人的知识与能力都存在 “天花板”,若固守傲慢,拒绝向他人学习,必然会被困在 “天花板” 之下;而保持 “谦学” 姿态,向能力不足者、学识浅薄者请教,能打破 “天花板” 的限制,拓展知识与能力的边界。例如,牛顿曾说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的 “巨人” 不仅指学识渊博的前辈,也包括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独到见解的 “普通人”—— 正是因为牛顿保持 “谦学”,汲取了多元智慧,才实现了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2. 培育 “空杯心态”

“谦学” 的本质是 “空杯心态”—— 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清空”,以开放、谦逊的态度接纳新的智慧。正如曾子所言 “有若无,实若虚”,即使拥有丰富的知识与能力,也要像没有一样谦逊,像空虚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