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从曾子临终箴言悟君子修身(5 / 6)

加入书签

君子(如大夫、士)则负责制定符合道德与 “礼” 的政策,引导国家走向 “仁政”。

曾子强调 “则有司存”,正是希望君子认清自己的核心职责,避免陷入事务性工作的琐碎中,忽视内在品德的培养。他认为,君子若将过多精力放在 “笾豆之事” 上,不仅会荒废修身大业,还会失去作为道德标杆的引领作用,违背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追求。

(三)价值取舍的核心:重本质、轻形式的修身理念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的深层内涵,是儒家 “重本质、轻形式” 的修身理念 —— 君子修身的本质是培养内在品德、规范外在言行,而非追求礼仪形式的完美。礼仪形式是服务于品德培养的工具,若脱离了品德本质,再完美的礼仪形式也只是空洞的外壳,失去了 “礼” 的真正价值。

春秋时期,部分贵族沉迷于繁琐的礼仪形式,注重礼器的精美、流程的完美,却忽视了内在品德的培养,导致 “礼” 沦为彰显身份、炫耀地位的工具。例如,鲁国的季孙氏在祭祀时,严格按照 “礼” 的规范摆放笾豆等礼器,仪式流程一丝不苟,却在日常生活中违背 “礼” 的本质 —— 聚敛财富、欺压百姓,这种 “重形式、轻本质” 的做法,遭到孔子与曾子的严厉批评。

曾子提出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正是对这种 “形式主义” 的批判。他认为,君子应将修身的重心放在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上,通过规范言行培养内在品德,让 “礼” 的形式服务于品德本质;至于 “笾豆之事” 等事务性工作,应交由 “有司” 负责,无需君子亲力亲为。这种价值取舍,既避免了君子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也确保了修身的核心方向不偏离。

四、曾子临终箴言的当代启示:在浮躁社会中坚守修身本质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与挑战 —— 部分人沉迷于形式主义,追求表面的完美与光鲜,忽视内在品德的培养;部分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松对言行的规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增多。曾子的临终箴言,如同一剂清醒剂,为我们在浮躁社会中坚守修身本质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坚守修身重心:重品德、轻形式

曾子 “重本质、轻形式” 的价值取舍,启示我们在修身过程中,应将重心放在内在品德的培养上,而非沉迷于表面形式。在当今社会,形式主义现象屡见不鲜 —— 有的人在社交场合注重外在形象的包装,却忽视真诚品德的培养,导致 “社交面具” 下的人际关系脆弱不堪;有的人在工作中追求表面的业绩与数据,却忽视职业道德的坚守,导致工作成果缺乏实际价值。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明确修身的核心是培养 “尊重、真诚、文明” 的品德,通过规范言行(“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让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不刻意追求外在形象的完美,而是通过真诚的态度、文明的言行,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在工作中,不沉迷于表面的业绩包装,而是通过敬业的态度、专业的能力,创造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只有坚守修身的本质,才能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实现个人品德的真正提升。

(二)规范日常言行:在细微处培养品德

曾子强调的君子 “三贵”,启示我们要在日常言行的细微处培养品德,通过规范身体姿态、面部神情与言语表达,逐渐提升自身的修养。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忽视日常言行的细微之处,认为 “小恶无伤大雅”—— 如在公共场合随意插队、在与人交谈时随意打断他人、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则是对品德的忽视,长期积累会导致个人修养的堕落。

我们应像曾子那样,在日常言行中保持谨慎:在身体姿态上,注重得体与尊重,如与人交谈时保持专注、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在面部神情上,注重真诚与庄重,如面对他人求助时展现关切、面对错误时展现诚恳;在言语表达上,注重文明与得体,如使用礼貌词汇、保持平和语气。通过这些细微处的规范,逐渐培养尊重他人、真诚待人、文明交流的品德,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当代人。

(三)明确职责边界:专注核心使命

曾子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