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从曾子临终箴言悟君子修身(4 / 6)

加入书签

“临丧不笑”“当食不叹” 则要求君子在特定场合控制自己的言语与神情,避免因不当表达引发他人不适。曾子一生严格遵循这些规范,在言语表达上始终做到文明得体,从未因情绪或场合疏忽而使用粗鄙、悖理的言辞。

2. “出辞气” 与 “远鄙倍” 的深层关联

“出辞气” 之所以能 “远鄙倍”,核心在于文明得体的言语表达,能够约束内心的粗鄙与悖理想法,同时传递对他人的尊重,避免引发人际冲突。在曾子看来,言语是内心的外在投射 —— 内心粗鄙的人,必然会使用低俗的言辞;内心悖理的人,必然会发表违背道德的言论。反之,通过 “出辞气” 的实践,用文明的措辞与得体的语气约束言语,能够反过来净化内心,培养尊重他人、坚守道德的品德。

例如,一个人若在与人争论时,始终保持平和的语气、使用文明的词汇,即使观点不同,也不会引发激烈冲突,这种 “出辞气” 的实践,会让他逐渐学会克制内心的冲动与粗鄙想法,培养理性沟通的习惯;而理性沟通又会进一步强化内心的文明素养,形成 “文明言辞 — 理性沟通 — 内心净化” 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 “远鄙倍” 的修身目标。

3. 当代视角下的 “出辞气”:文明交流的时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出辞气” 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言语表达的随意性增强,粗鄙、悖理的言论(如网络暴力、恶意攻击)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与社会和谐。践行 “出辞气” 的精神,要求我们在网络与现实交流中,都做到文明表达:在网络上,不发表攻击性言论、不传播低俗信息,用理性与文明的言辞参与讨论;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时保持平和语气、使用礼貌词汇,避免因言语不当引发矛盾。只有每个人都做到 “出辞气”,才能营造文明、和谐的交流环境,远离粗鄙与悖理的言语,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三、“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君子修身的价值取舍

曾子在阐述君子 “三贵” 后,补充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取舍 —— 君子修身的重心应放在内在品德的培养与外在言行的规范上,而非沉迷于繁琐的礼仪形式与事务性工作。这种取舍,既是对儒家 “重本质、轻形式” 思想的体现,也为后世君子明确了修身的核心方向。

(一)“笾豆之事”:春秋时期的礼仪形式与事务性工作

“笾豆” 是春秋时期祭祀与宴饮时使用的礼器,“笾豆之事” 泛指与礼仪形式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如礼器的摆放、祭祀的流程安排、宴饮的席位布置等。在春秋时期的 “礼” 文化中,这些事务性工作虽有明确规范,却属于技术性、事务性范畴,有专门的官吏(“有司”)负责,无需君子亲力亲为。

例如,在祭祀活动中,“有司” 会按照 “礼” 的规范,提前准备好笾豆等礼器,摆放整齐;在祭祀过程中,“有司” 会引导参与者按照流程行礼,确保祭祀仪式的顺利进行。君子在祭祀活动中的核心职责,是通过庄重的言行、真诚的态度,表达对神灵与祖先的敬畏,而非亲自参与礼器摆放、流程安排等事务性工作。

曾子提及 “笾豆之事”,并非否定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君子应分清修身的主次 —— 礼仪形式是 “末”,内在品德与规范言行是 “本”,君子应专注于 “本” 的培养,而非在 “末” 的事务上耗费过多精力。

(二)“则有司存”:君子与 “有司” 的职责划分

“则有司存” 明确了君子与 “有司” 的职责边界 ——“有司” 负责事务性、技术性的礼仪工作,君子负责内在品德的修养与外在言行的规范,二者各司其职、互不混淆。这种职责划分,体现了儒家对社会分工的认知,也为君子修身划定了清晰的范围。

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中,“有司” 是专门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他们熟悉各类礼仪规范与事务流程,能够高效完成技术性工作;君子则是社会的道德标杆与精神引领者,其核心使命是通过修身立德,为他人与社会树立榜样,推动道德风尚的提升。例如,在国家治理中,“有司” 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如税收征管、司法审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