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5 / 10)
苦放在心上。如果没有对这些典籍的学习,孔子便无法形成系统的道德与政治理念,其 “躬行” 也会失去思想支撑,沦为零散的行为片段,无法形成连贯的君子人格。
从礼仪规范的角度来看,“礼” 为 “躬行” 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在日常交往中,“礼” 规定了如何对待长辈、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应对君主,让 “躬行” 有章可循。例如,“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的礼仪规范,让孔子在朝堂之上的 “躬行” 既符合君臣之礼,又体现出对君主的尊重;“食不言,寝不语” 的生活礼仪,让他的日常行为始终保持着君子的严谨与端庄。若没有 “礼” 的指引,“躬行” 便会失去规范,可能出现言行失当、有失分寸的情况,无法体现君子的修养。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文” 所蕴含的 “仁”“义”“信” 等道德观念,为 “躬行” 提供了价值导向。孔子在 “躬行” 中始终以 “仁” 为核心,无论是 “泛爱众” 的行为,还是 “杀身成仁” 的抉择,都是对 “仁” 的道德观念的践行。如果没有通过 “文” 的学习树立 “仁” 的价值导向,他的 “躬行” 便可能失去道德准则,陷入功利主义的误区,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君子之道。
孔子深知 “文” 对 “躬行” 的奠基作用,因此他一生都重视 “文” 的学习与传播。他教导弟子 “不学《礼》,无以立”,正是因为他明白,只有掌握了 “礼” 这一 “文” 的重要内容,弟子们的 “躬行” 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躬行” 使 “文” 升华:无 “躬行” 则 “文” 为空谈
如果说 “文” 是 “躬行” 的基础,那么 “躬行” 便是 “文” 的升华。“文” 的价值只有通过 “躬行” 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即使掌握再多的典籍学识、礼仪规范,也只是空洞的理论,无法真正内化为君子的人格与修养。
首先,“躬行” 让 “文” 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学习《诗》《书》等典籍,能够让人获得知识,但只有通过 “躬行”,才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孔子通过学习《诗》掌握了丰富的外交辞令,但只有在 “使于四方” 的实践中,这些辞令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他完成外交使命。正如他批评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的人,便是因为这些人只停留在 “文” 的知识层面,没有通过 “躬行” 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导致 “文” 的价值无法实现。
其次,“躬行” 让 “文” 的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人品格。通过 “文” 的学习,人们可以了解 “仁”“义” 的道德观念,但只有通过 “躬行”,才能将这些观念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形成稳定的道德品格。例如,孔子通过学习知道 “孝” 的重要性,但只有在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的 “躬行” 中,“孝” 才从抽象的道德观念,转化为他对父母的具体行动,最终内化为他 “仁者” 的品格。如果没有 “躬行”,“孝” 永远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无法成为个人品格的一部分。
最后,“躬行” 让 “文” 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文” 所承载的先王之道、礼乐文化,并非通过典籍的保存就能传承,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 “躬行”,才能让这些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延续。孔子整理《诗》《书》《礼》《乐》,不仅是为了保存典籍,更是为了让后人通过学习这些 “文”,并在 “躬行” 中践行其中的思想与规范,让中华文脉得以延续。他周游列国、广收弟子,本质上就是在通过自己的 “躬行”,将 “文” 的文化传统传递给弟子,再由弟子传递给后世,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的自省,正是源于他对 “躬行” 升华 “文” 这一作用的深刻认知。他明白,自己虽然掌握了 “文” 的知识,但只有通过不断的 “躬行”,才能让 “文” 的价值真正实现,让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这种对 “躬行” 的重视,让他避免了成为 “纸上谈兵” 的学者,成为了将 “知” 与 “行” 完美结合的圣人。
(三)“文” 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