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4 / 10)
心。这种对诚信的躬行,让孔子赢得了弟子与世人的尊重与信任。
孔子深知,践行 “仁” 的理念并非易事,它需要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克服个人的私欲与惰性。因此,他坦诚自己在 “躬行君子” 方面 “未之有得”,这既是对 “仁” 的境界的敬畏,也是对自己不断追求 “仁” 的鞭策。在他看来,“仁” 的追求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躬行君子” 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能无限接近这一理想境界。
(三)“躬行” 的难点在于坚持:在困境中坚守君子之道
“躬行君子” 的艰难,不仅在于从 “知” 到 “行” 的跨越,更在于长期的坚持,尤其是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君子之道。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士大夫们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道义与利益的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始终坚持 “躬行” 君子之道,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不为艰难困苦所打倒,实属不易。孔子一生的经历,便是在困境中坚守 “躬行” 的典范。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期间历经艰辛,多次陷入险境。在匡地,他因与阳虎相貌相似而被当地人围困,“拘焉五日”,弟子们都感到恐惧,而孔子却镇定自若,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坚信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上天会保佑他;在宋国,司马桓魋想要杀害孔子,孔子却毫不畏惧,说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认为自己的道德是上天赋予的,桓魋无法伤害他;在陈蔡之间,孔子与弟子们断绝粮食,弟子们大多病倒,子路甚至对孔子的理想产生了怀疑,而孔子却依然坚持讲授学问,与弟子们讨论 “仁” 与 “礼” 的道理,鼓励弟子们坚守君子之道。
在这些艰难的时刻,孔子本可以选择妥协、退缩,甚至放弃自己的理想,以换取一时的安稳与利益。但他始终牢记 “躬行君子” 的追求,将君子的气节与道德准则视为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他曾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表明自己为了实现 “仁” 的理想,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 “躬行” 的精神,正是孔子 “躬行君子” 的真实写照,也让他的思想与人格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
孔子深知,在顺境中坚持 “躬行” 相对容易,而在逆境中坚守则难上加难。他自己在漫长的人生中,也经历过迷茫、困惑与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 “躬行君子” 的追求。因此,他坦诚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实则是对 “躬行” 艰难性的深刻认知。这种认知并非自我否定,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审视 —— 他明白,“躬行” 之路没有终点,每一次在困境中的坚守都是对 “君子之道” 的进一步趋近,但永远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正如他曾说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对待 “躬行”,他同样保持着这种敬畏与精进的态度,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始终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三、“文” 与 “躬行” 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的修养之路
孔子将 “文,莫吾犹人也” 与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并提,并非偶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文” 与 “躬行” 并非相互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文” 是 “躬行” 的基础与指引,“躬行” 是 “文” 的实践与升华,二者共同构成了君子修养的完整路径。理解这种辩证关系,是把握孔子思想精髓的关键。
(一)“文” 为 “躬行” 奠基:无 “文” 则 “躬行” 无方向
“文” 作为典籍学识、礼仪规范与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为 “躬行” 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准则。没有 “文” 的滋养与指引,“躬行” 便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容易陷入盲目与混乱,甚至偏离君子之道的正轨。
从典籍学识的角度来看,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先王之道、圣人训诫,为 “躬行” 提供了思想依据。例如,《尚书》中记载的尧、舜、禹 “仁民爱物” 的治国理念,为孔子 “为政以德” 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方向;《诗经》中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的民本思想,让孔子在 “躬行” 中始终将百姓疾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