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论孔子接见互乡童子的包容智慧(5 / 9)

加入书签

努力”“没出息”,或因孩子一次获奖就过度溺爱、忽视其品德培养,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若家长能以 “不偏不倚” 的态度看待孩子 —— 考差时,关注孩子是否有分析错题、总结经验的进步意识(“与其进”);考好时,提醒孩子戒骄戒躁、继续保持学习热情,便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孔子的 “唯何甚”,本质上是一种 “理性包容” 的智慧,它提醒我们:评价他人时,要摒弃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个体的成长与变化,在肯定进步中引导改进,在包容不足中促进成长。

(三)“不保其往也”:放下过往标签,聚焦当下选择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中的 “不保其往”,是孔子评价逻辑的核心 ——“往” 即个体的过往经历、身份标签或历史行为,“不保其往” 意为不被个体的过往所束缚,不因其过往的不足或标签而否定其当下的 “洁己以进”。这一思想打破了 “出身决定论”“过往决定未来” 的固化思维,为个体成长提供了 “重新开始” 的可能性,是对个体价值的最大尊重。

在春秋时期,“过往” 与 “身份” 往往是评价一个人的核心标准 —— 贵族子弟即便无才无德,也能凭借出身获得尊重与地位;平民或边缘地域的人,即便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也常因 “过往标签” 被轻视。孔子的 “不保其往”,正是对这种固化评价体系的挑战。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由其出生时的身份或过往的行为决定,而应由其当下的选择与追求定义。互乡童子虽来自 “难与言” 的地域(“往”),但他主动求见、渴望学习的 “洁己以进”(当下选择),才是评价其价值的关键。这种 “重当下、轻过往” 的态度,在孔子对待其他弟子的方式中也多有体现。例如,弟子公冶长曾因 “坐过牢”(过往经历)而被世人质疑,但孔子通过观察其当下的言行 —— 为人正直、好学不倦,认为他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不仅不排斥他,还将女儿嫁给他。孔子的选择,正是 “不保其往” 的实践 —— 他不被公冶长的 “牢狱过往” 所束缚,而是通过其当下的品德与行为,判断其价值,这种态度,在等级森严的春秋时期,无疑是对个体权利的极大扞卫。

在当代社会,“过往标签” 对个体发展的束缚依然存在 —— 刑满释放人员难以找到工作、有 “不良记录” 的学生被学校区别对待、来自 “偏远地区” 的求职者被企业轻视,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对 “过往” 的过度执念,忽视了个体当下的改变与进步。孔子的 “不保其往”,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社会应建立 “容错纠错” 的机制,为有过往不足的个体提供 “重新开始” 的机会,通过关注其当下的行为与选择,而非过往标签,来评价其价值。例如,中国多地推行的 “社区矫正” 制度,正是 “不保其往” 思想的现代实践 —— 对刑满释放人员,不因其 “犯罪过往” 而将其排斥在社会之外,而是通过提供就业培训、心理疏导等帮助,引导其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融入社会,许多刑满释放人员在这一制度的帮助下,凭借当下的努力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甚至有人创业成功、回馈社会。这一案例证明,放下过往标签,聚焦个体当下的选择与进步,不仅能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更能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不保其往” 的智慧,还能帮助个体打破自我设限,实现自我突破。许多人常因 “过往的失败” 而否定自己,认为 “我以前做不好,现在也肯定不行”,这种自我标签化的思维,让他们错失了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若能以 “不保其往” 的态度看待自己 —— 不纠结于过去的失败,而是关注当下是否有尝试的勇气、是否有改进的行动,便能摆脱自我设限,勇敢追求目标。例如,着名企业家俞敏洪在创立新东方之前,曾两次高考失利,一度被他人嘲笑 “不是读书的料”(过往标签),但他并未被这一标签束缚,而是总结高考失利的原因,更加努力地学习(“洁己以进”),最终考上北京大学,后来又凭借持续的努力创立新东方,成为影响无数人的教育企业家。俞敏洪的经历,正是 “不保其往” 的生动写照 —— 他放下 “高考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