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论孔子接见互乡童子的包容智慧(4 / 9)
拒绝进步、放任错误。孔子选择 “与其进”,本质上是选择以 “发展的眼光” 看待个体,承认人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允许个体存在不足,但更重视个体是否有向 “好” 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种动态的成长视角,与孔子对 “人性” 的认知密切相关。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之所以会出现差异,是后天的 “习”(环境与教育)导致的。这意味着,个体的品质与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与教育得到改变。因此,评价一个人时,不能仅凭当下的状态或过去的经历就下定论,而应关注其是否有通过 “习” 来改善自身的意愿与行动。例如,孔子的弟子冉求,最初在政事方面表现平平,甚至因 “聚敛而附益之”(帮助季氏搜刮财富)而受到孔子的批评,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在孔子的教诲下不断反思,最终成为 “孔门十哲” 中擅长政事的代表人物,帮助鲁国在外交与军事上取得重要成就。孔子对冉求的态度,正是 “与其进,不与其退” 的体现 —— 他看到了冉求从 “不足” 到 “进步” 的动态过程,最终认可了他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中,这种动态视角尤为重要。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有的学生可能一开始基础薄弱、行为有偏差,但只要有 “进” 的趋势,就值得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反之,有的学生可能起点较高,但如果缺乏 “进” 的意愿,固步自封,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成长。例如,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面对 “后进生” 时,若能以 “与其进,不与其退” 的视角看待他们,关注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如作业比之前认真、上课比之前专注),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实现更大的进步;而如果教师仅凭当下的成绩就将其定义为 “差生”,则很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导致他们陷入 “退” 的恶性循环。孔子的评价标准,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教育的核心是 “促进成长”,而非 “筛选优劣”,只有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真正实现 “有教无类” 的教育理想。
(二)“唯何甚”:反对极端化的评判态度
“唯何甚” 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孔子反对极端化评判的态度 ——“甚” 即 “过分”“极端”,孔子认为,对人的评价不应走向极端,既不能因一个人的过往不足就完全否定其当下的进步,也不能因一个人的当下进步就忽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应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把握好评价的 “度”。
这种反对极端化的态度,与孔子的 “中庸” 思想一脉相承。“中庸”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其核心是 “不偏不倚”“适度合理”,反对 “过” 与 “不及”。在评价他人时,“过” 表现为过度苛责 —— 抓住他人的过往错误或地域标签不放,完全否定其当下的进步;“不及” 则表现为过度宽容 —— 忽视他人的问题与不足,盲目肯定其所有行为。孔子的 “唯何甚”,正是对这两种极端态度的批判,主张在评价他人时,既要看到其进步的一面,给予肯定与鼓励,也要客观看待其不足,给予引导与帮助。
例如,在现代职场中,管理者对员工的评价常易陷入极端化误区:有的管理者因员工一次工作失误,就完全否定其以往的业绩与能力,将其定义为 “不合格员工”,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失去工作热情;有的管理者则因员工过往的优秀表现,忽视其当前工作中的敷衍与失误,一味纵容,最终影响团队整体效率。这两种极端态度,都违背了 “唯何甚” 的理性原则。若管理者能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导,既肯定员工过往的贡献与当下的进步,也客观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便能在激励员工的同时,推动团队持续发展。例如,某互联网公司的管理者在面对一位曾多次犯错但近期有明显进步的员工时,并未纠结于其过往失误,而是在团队会议上肯定其近期的创新方案(“与其进”),同时私下与其沟通,分析过往失误的原因并提供改进方法,这种理性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更激发了其持续进步的动力,最终该员工成长为团队的核心成员。
在家庭教育中,“唯何甚” 的态度同样重要。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因孩子一次考试失利就斥责其 “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