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2 / 9)
求安” 是 “仁” 在生活态度上的体现: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将更多精力放在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上,这种克制与自律也是 “仁” 的表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是 “仁” 在自我提升中的体现:看到他人的优点就努力学习,看到他人的不足就反思自己,这种积极向善的态度同样是 “仁” 的内涵。
甚至在饮食礼仪这种细节中,也能体现 “仁” 的修养。孔子强调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非追求奢华,而是注重饮食中的 “礼” 与 “敬”—— 对食物的尊重(不浪费)、对用餐对象的尊重(符合场合礼仪),这种细微处的尊重,正是 “仁” 的延伸。他还说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这些看似严苛的礼仪要求,本质上是通过规范自身言行,培养对他人、对事物的敬畏之心,而这份敬畏,正是 “仁” 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细节表明,“仁” 的载体并非宏大的功业,而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琐事。一个人不需要成为帝王将相,也不需要做出惊天动地的贡献,只要在日常言行中坚守道德、关爱他人,便是在践行 “仁”、实现 “仁”。正如孔子所说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在吃饭的间隙、匆忙的时刻、困顿的境遇中,都不会违背 “仁”,这恰恰说明 “仁” 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本能的言行习惯,进一步证明了 “仁不远矣”。
二、“我欲仁”:“仁至” 的前提是主观能动性的觉醒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核心,在于 “欲仁” 二字 —— 它强调 “仁” 的实现,首先依赖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觉醒,即 “想要成为有仁德的人” 的意愿。在孔子看来,“仁” 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性相近也”),但这颗种子能否发芽、生长,关键在于个体是否有 “欲仁” 的主动选择。没有 “欲仁” 的意愿,即便外界条件再好,也无法实现 “仁”;有了 “欲仁” 的意愿,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 “仁” 的底线。
(一)“欲仁” 是打破 “道德惰性” 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非没有 “仁” 的潜能,而是被 “道德惰性” 所束缚 —— 习惯于随波逐流,在面对道德选择时选择 “省事”“利己”,而非 “向善”“利他”。例如,看到老人摔倒时,因担心被讹诈而选择旁观;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因怕麻烦而选择回避;看到不公正的现象时,因怕得罪人而选择沉默。这些行为的本质,并非缺乏 “仁” 的能力,而是缺乏 “欲仁” 的意愿,被 “道德惰性” 拖入了 “不作为” 的泥潭。
而 “欲仁” 的意愿,恰恰是打破这种 “道德惰性” 的关键。当一个人主动产生 “我要成为有仁德的人” 的想法时,他会从 “被动遵守道德” 转变为 “主动践行道德”,从 “回避道德选择” 转变为 “直面道德挑战”。孔子一生的经历,便是 “欲仁” 打破 “道德惰性” 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道德滑坡,许多士人为了名利放弃道德坚守,选择依附诸侯、迎合乱世。但孔子却始终保持 “欲仁” 的坚定意愿,周游列国时即便 “陈蔡绝粮”、身陷困境,也从未放弃 “仁” 的追求 —— 他拒绝为了生存而妥协于不符合 “仁” 的政治主张,坚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主动的道德选择打破了 “乱世无仁” 的惰性认知,成为后世 “仁德” 的典范。
在现代社会,“欲仁” 的意愿同样能打破 “道德惰性”,激发个体的道德行动。例如,“感动中国” 人物王顺友,作为一名乡村邮递员,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中奔波了 20 年,每年步行 360 公里,投递邮件准确率 100%。这份工作枯燥、辛苦,甚至充满危险(需翻越悬崖、穿越丛林),许多人都望而却步。但王顺友却凭借 “欲仁” 的意愿 ——“我要把邮件安全送到乡亲手中,这是我的责任”,打破了 “怕苦怕累” 的惰性,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了 “敬业”“诚信” 的 “仁” 的内涵,成为普通人践行 “仁” 的榜样。他的经历证明,只要有 “欲仁” 的主动意愿,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突破 “道德惰性”,实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