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3 / 15)
的 “专家建议” 或 “民间偏方”,而应通过权威的医学书籍、学术论文或正规医疗机构的信息进行验证,筛选出科学、有效的养生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能只依赖单一的教材或老师的讲解,而应阅读不同学者的着作、论文,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通过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避免陷入片面的认知。
历史上,因缺乏 “择善而从” 的理性态度,盲目 “多闻” 导致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在近代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传入后,盲目推崇西方的一切,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 “全盘西化”,这种缺乏辨别、盲目接纳的态度,不仅未能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反而导致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在学术研究中,一些学者盲目追随国外的学术潮流,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导致研究成果缺乏现实意义,难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案例都表明,“多闻” 若缺乏理性的筛选与判断,只会适得其反。
(三)“多闻” 的本质是主动求知,而非被动接收
真正的 “多闻”,并非被动地等待信息上门,而是主动地去寻找、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与见解。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并非单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为了通过游历,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与民风民俗,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孔子的谦逊态度,也表明他将每一次与人交往都视为 “多闻” 的机会,主动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与长处。
在传统社会,由于交通与信息传播条件的限制,“多闻” 的难度较大,但求知者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古代的文人学子常常通过 “游学” 的方式,走访名山大川,拜访名师大儒,与其他学者交流探讨,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一些商人通过走南闯北的经商经历,了解不同地区的物产、风俗与市场需求,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知识与社会经验。这些主动 “多闻” 的行为,不仅帮助他们积累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在现代社会,虽然信息获取变得便捷,但 “主动求知” 的本质并未改变。许多人看似每天接触大量信息,却只是被动地刷手机、看视频,接收的多是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难以实现真正的知识积累。而真正的求知者,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阅读书籍、学习课程、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主动寻找与自己专业、兴趣相关的有价值信息,通过主动 “多闻”,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例如,一些职场人会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新技能、新知识,参加行业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通过主动 “多闻”,适应职场的变化与发展;一些学生不仅认真学习课堂知识,还会主动阅读课外书籍、参加科研项目、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主动 “多闻”,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多见”:躬身实践的认知深化之途
在 “多闻” 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另一条求知路径 ——“多见而识之”。这里的 “多见”,与 “多闻” 相辅相成,却又各有侧重:“多闻” 侧重于通过听觉、语言等间接方式获取知识,而 “多见” 则侧重于通过视觉、实践等直接方式观察事物、积累经验,是认知深化的重要途径。孔子强调 “多见”,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也揭示了 “知” 与 “行” 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多见” 是获取直接经验、深化认知的基础
知识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他人传授、书籍阅读等间接方式获取的间接经验;二是通过自身观察、实践等直接方式获取的直接经验。“多闻” 主要对应间接经验的积累,而 “多见” 则主要对应直接经验的获取。虽然间接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获取大量知识,但直接经验对于认知的深化至关重要 —— 只有通过 “多见”,亲自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将间接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认知与能力。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 “多见”,他不仅通过阅读典籍获取间接经验,还通过广泛的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例如,他曾担任鲁国的司寇,参与国家治理,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当时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