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论孔子 “多闻多见” 的求知智慧(2 / 15)
袭剽窃、伪造数据,或是在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拼凑成果,导致学术垃圾泛滥;在文化创作领域,一些创作者不深入生活、不积累素材,仅凭套路化的情节与华丽的辞藻进行创作,导致作品缺乏真情实感与思想内涵。这些 “不知而作” 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学术的严肃性与创作的艺术性,更对社会风气与公众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孔子 “我无是也” 的坚守,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 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领域,都应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事实的尊重,拒绝浮躁与虚妄,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对待求知与创作。
二、“多闻”:广纳众长的知识积累之道
在否定 “不知而作” 之后,孔子提出了第一条求知路径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 “多闻”,并非简单的 “多听”,而是指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主动获取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知识与见解,是知识积累的重要基础。孔子一生 “学而不厌”,始终将 “多闻” 作为求知的重要方法,他的言行也为 “多闻” 的价值做出了生动诠释。
(一)“多闻” 是拓宽知识边界的必经之路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任何个人的认知都存在局限,只有通过 “多闻”,广泛接触不同的知识与观点,才能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拓展。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早年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四处寻访名师、学习知识。他曾向老子请教礼学,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从不同学者的教诲中汲取智慧;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典籍,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进行深入研究,从中获取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 “多闻” 的方式,孔子积累了渊博的知识,构建起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最终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学术发展史上,“多闻” 是学者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例如,汉代的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不仅广泛阅读宫廷藏书,还游历天下,走访历史遗迹,向民间长者请教历史典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他的 “多闻” 不仅包括对文献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对民间智慧的吸纳,正是这些丰富的知识积累,让《史记》成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宋代的朱熹为了构建自己的理学体系,广泛研读儒家经典、道家思想与佛教典籍,甚至对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所涉猎。他通过 “多闻”,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多闻” 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学科的细分,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若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主动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很容易陷入 “知识孤岛”,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许多重大突破都源于跨学科的融合,如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支撑,若科研人员只专注于计算机科学,不 “多闻” 其他领域的知识,便难以实现创新突破;在企业管理领域,管理者需要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还需要关注政策变化、市场动态等外部信息,只有通过 “多闻”,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带领企业适应市场竞争。
(二)“多闻” 需秉持理性态度,避免盲目接纳
“多闻” 并非不加分辨地 “全盘接收”,而是要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保持理性的判断能力,筛选出有价值、正确的知识与观点。孔子强调 “择其善者而从之”,便是提醒求知者在 “多闻” 的过程中要学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缺乏辨别能力,盲目接纳所有听到的信息,不仅无法实现知识的积累,反而可能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形成错误的认知。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多闻” 的渠道日益丰富,从书籍、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平台,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既有科学、客观的知识,也有虚假、片面的谣言;既有深刻、有价值的见解,也有肤浅、功利的言论。因此,“多闻” 更需要伴随理性的筛选与判断。例如,在面对网络上的健康养生信息时,不能盲目相信所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