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无隐之教:夫子的赤诚(5 / 6)
动手” 展示 “手脑并用” 的理念。有次割稻子,学生嫌累,他不说 “要勤劳”,而是比赛 “谁割得快又不伤禾根”,输的人去挑水。
面对学生 “如何教农民识字” 的疑问,他不空谈理论,而是带着学生 “编千字课,走村串户”—— 见农民卖菜,就教 “菜”“钱”;见妇女织布,就教 “布”“线”。这种 “做中教” 正是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的当代实践,证明 “无隐之教” 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七、无隐之教的当代启示:教育本质的回归
对教师的启示:从 “知识权威” 到 “对话伙伴”。孔子的 “无隐” 提醒现代教师,不应固守 “知识垄断者” 的角色,而应像孔子那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承认自己的局限,与学生共同探索。
北京某中学推行 “师生互问” 制度,允许学生就教师讲解提出质疑。有次物理老师讲 “自由落体”,学生问 “羽毛和铁球真的同时落地吗”,老师没直接回答,而是带全班去实验室做实验,发现 “有空气阻力时不同时”,这种坦诚让课堂参与度提升 40%,证明 “坦诚的无知” 比 “伪装的全知” 更具教育力。
对学生的启示:从 “被动接收” 到 “主动领悟”。颜回 “退而省其私” 的学习方法,启示当代学生不能满足于 “标准答案”,而应像子夏那样 “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翻转课堂的流行,正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课堂上再与教师探讨 “不懂之处”。
上海某小学的 “问题墙” 很有创意: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便利贴上贴墙上,其他同学或老师解答。有个学生问 “为什么月亮跟着人走”,老师没给答案,而是让大家观察、讨论,最后得出 “距离太远” 的结论,这种 “按需学习” 与孔子 “因材施教” 的 “无隐” 精神相通。
对教育环境的启示:从 “封闭灌输” 到 “开放共享”。孔子公开传授 “王官之学” 的行为,在今天表现为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普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某教育平台将北大、清华的课程免费开放,农村学生通过手机就能听课,某贫困县的高考状元说 “是那些网课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
这种 “知识无壁垒” 的实践,正是 “无隐” 精神在数字时代的体现,证明教育的本质是分享而非独占,就像孔子把杏坛变成开放的学堂,现在的教育也应拆除围墙。
八、历史人物的无隐实践:教育精神的生动写照
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与 “无隐” 异曲同工。他自称 “精神助产士”,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诘问让对方发现真理。如与欧绪弗洛讨论 “何为虔诚”,不断追问 “虔诚是因为神喜爱,还是神喜爱才虔诚”,让欧绪弗洛自己意识到矛盾。
有次教弟子 “正义”,他不定义,而是让弟子列举 “正义的行为”,再一一反驳:“偷盗是正义吗?”“欺骗敌人是正义吗?” 通过层层追问,让弟子接近本质。这种 “隐答案显过程” 的方法,与孔子 “叩其两端而竭焉” 的问答法惊人相似,证明 “无隐之教” 是人类共同的教育智慧。
朱熹的 “书院讲学”,延续 “无隐” 的开放性。他在白鹿洞书院 “与四方来学之士讲学不倦”(《宋史?朱熹传》),无论出身贵贱都可听课。有个砍柴的农夫站在窗外听,朱熹见他冻得发抖,便请进屋内,还给他一杯热粥,说 “有疑即问,无妨”。
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不设 “秘传条款”,而是公开 “为学之序”“修身之要”,贴在书院门口。某次农夫请教 “格物致知”,他用 “种田需知时节、土壤” 的比喻讲解,尽显 “按需传授” 的智慧,让 “无隐之教” 在南宋的山林间开花结果。
蔡元培的 “兼容并包”,是 “无隐” 在近代的发展。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他主张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既聘主张白话文的胡适,也聘坚守文言文的黄侃;既让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开课,也让宣扬君主立宪的辜鸿铭任教。
有次黄侃在课堂上骂胡适 “白话文不通”,胡适听说后,反而去听黄侃的课,还说 “季刚(黄侃字)先生的小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