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无隐之教:夫子的赤诚(4 / 6)

加入书签

“巧笑倩兮” 的含义,他不解释 “倩” 指 “笑靥美好”,而是说 “绘事后素”(绘画先有白底),让子夏自己领悟 “礼需以仁为质”。

有次讨论 “孝”,孟懿子问 “孝何为”,孔子答 “无违”(不违背礼仪);孟武伯问,答 “父母唯其疾之忧”(只担心父母生病);子游问,答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三个答案看似不同,实则根据提问者身份 “无隐”—— 孟懿子为卿大夫,需知礼;孟武伯年轻,需知关爱;子游为士,需知敬。

这种 “隐答案显方法” 的教学,看似 “有隐”,实则将 “渔” 而非 “鱼” 无保留地给予,正如《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周游途中的 “情境式无隐”。在卫国见 “庶矣哉”(人口众多),孔子与冉有、子路讨论 “富之”“教之” 的治理步骤(《论语?子路》),他让冉有算 “每亩增产几斗能富”,让子路想 “教什么内容”,自己则在旁记录,像个普通参与者。

在郑国与弟子失散,独自站在东门,被人形容 “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子贡找到他时,他正蹲在墙根吃干粮,闻言大笑:“然哉!然哉!” 用自嘲展示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豁达。后来子张在陈国遇到困境,想起夫子的笑,便也笑着应对,竟意外化解危机。

这些真实情境中的言行,比课堂讲授更具冲击力,子贡后来总结:“夫子的‘无隐’,藏在颠沛流离里,显在日常应对中。就像雨水,落在田里就滋润庄稼,落在路上就洗净尘埃,无处不与,却不刻意。”

对待弟子错误的 “坦诚式无隐”。冉有 “为季氏聚敛”(《论语?先进》),孔子当众宣布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不掩饰愤怒 —— 那天他把冉有送来的绸缎扔在地上,说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非吾徒也”(《论语?先进》)。

宰予 “昼寝”(白天睡觉),他直斥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不虚伪宽容。但事后又找宰予谈话:“吾言过矣,汝夜读过劳,昼寝何错?”(《孔子家语?弟子行》)这种 “先斥后慰” 的坦诚,比 “和稀泥” 的 “隐恶” 更具教育意义。

有次子羔任费邑宰,孔子说 “贼夫人之子”(耽误人家孩子),认为他学问不足。子羔后来政绩卓着,孔子便在弟子面前说 “吾谓子羔不能,今观之,吾过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种 “错则改之” 的坦诚,让弟子明白 “原则问题无隐瞒,错误面前不遮掩”。

六、历史回响:无隐之教的传承谱系

颜回的 “不违如愚”,是 “无隐” 的最佳接收。《论语?为政》记载他 “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表面上对孔子的话无异议,实则完全吸收并延伸。

有次孔子讲 “克己复礼”,颜回退而践行,“三月不违仁”,吃饭时都想着 “非礼勿动”。孔子说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这种 “隐于行显于思” 的学习,证明 “无隐” 需要双方配合 —— 教师敞开心扉,学生敞开心灵,就像琴瑟和鸣,缺一不可。

孟子的 “引而不发”,继承 “无隐” 的教学智慧。《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像射箭时拉满弓不射出,让弟子体会发力的要领。他与告子辩论 “性善”,不直接否定 “性无善无不善”,而是通过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的比喻引导(《孟子?告子上》)—— 水不分东西,但总往低处流,人性本善亦如此。

有次弟子问 “如何治国”,孟子不直接讲 “仁政”,而是带他们去见邹穆公,见百姓 “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回来后才说 “此无他,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这种 “隐结论显逻辑” 的方法,与孔子 “绘事后素” 的问答一脉相承。

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是 “无行而不与” 的现代诠释。他主张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晓庄师范时,与学生一起种田、做饭,用 “自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