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语之境:夫子的理性坚守(4 / 6)

加入书签

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关注日常生活的实践而非超验的神。

有次子游问 “人死为鬼,有诸?” 孔子正在院子里给杏树浇水,闻言放下水桶:“鬼者,归也,骨肉归土,魂气归天,何必要知其形?”(《孔子家语?哀公问》)他用 “归” 解释 “鬼”,回避了是否存在的问题,把重点转向 “生” 的价值。

对比 “墨家” 的 “明鬼” 思想,更显 “不语神” 的理性。墨子《明鬼》篇列举 “杜伯杀周宣王”“庄子仪杀燕简公” 等案例证明鬼神存在,主张 “是以吏治官府之不洁廉,男女之为无别者,鬼神见之;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见之”,通过鬼神威慑实现 “兼爱”;而孔子 “不语神”,是相信道德本身的力量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无需鬼神加持,这种人文精神使儒家思想更具现实适应性。

五、孔子的不语之道:务实精神的实践

孔子在祭祀中的 “不语神” 实践,细节里藏着理性。《论语?乡党》详细记载他的祭祀礼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时虽表现得 “如神在”—— 站立时 “鞠躬如也”,献祭品时 “莫爵,三揖而出”,却不讨论神的有无,只注重 “敬” 的态度。

他 “斋必变食,居必迁坐”(《论语?乡党》),严格遵守斋戒规范:斋戒期间不食荤腥,不饮酒,从正寝搬到外屋居住,以示庄重。但对子贡 “夫子之祭,必斋三日,岂非与神沟通?” 的疑问,只说 “斋者,精意以享也”(《孔子家语?问礼》),强调内心的精诚而非与神对话,把祭祀变成道德自省的过程。

面对自然异象的 “不语怪” 应对,“西狩获麟” 最具代表性。鲁哀公十四年 “西狩获麟”(《春秋》),麒麟被视为 “仁兽”,“麕身牛尾,一角”(《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捕获被认为是 “怪” 象,弟子们恐慌:“仁兽出而死,天下将乱乎?” 孔子却 “反袂拭面,涕沾袍”(《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不是因 “怪” 而哭,而是感叹 “吾道穷矣”—— 理想难以实现,他把 “怪” 象转化为对自身使命的反思,说 “麟者,仁兽也,出非其时而见获,吾道殆穷矣”(《孔子家语?辩物》),这种理性转化体现了 “不语怪” 的精髓。

处理暴力事件的 “不语力” 智慧,在公山不狃召孔子时显现。季氏家臣公山不狃以费邑叛乱,召孔子前往,孔子 “欲往”(《论语?阳货》),并非支持叛乱,而是希望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通过和平手段在费邑恢复周礼。子路很生气:“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认为没必要与乱臣为伍。

孔子最终因 “道不同” 而放弃,他派人对公山不狃说:“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子之乱,非吾志也。”(《孔子家语?阳货》)这种权衡展现了对 “不语力” 的坚守 —— 可以利用机会,却不能与暴力同流合污。

还有一次,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 “三日不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失望离去,弟子们说 “齐人以女乐惑鲁,是不仁也”,孔子却 “不议齐之过”(《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只说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把批判转向人性的普遍弱点,而非渲染季氏的荒淫。

六、历史回响:不语精神的传承谱系

荀子的 “制天命而用之”,发展 “不语怪神” 的理性。《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彻底否定 “怪力乱神” 的作用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把 “怪” 视为罕见的自然现象。

他主张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将孔子的 “不语” 发展为主动利用自然规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种唯物思想是对 “不语怪神” 的深化,让理性从 “不讨论” 走向 “主动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