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6 / 6)
愤”,和 “乐以忘忧” 的 “乐”,构成了奇妙的平衡:明知难,还能乐在其中。
“不知老之将至” 的本质,是 “活在当下” 的智慧。孔子不纠结 “过去没做好”,也不焦虑 “将来做不完”,只专注 “现在该做什么”。删《诗》时就认真删,讲学就认真讲,弹琴就认真弹 —— 这种 “当下即道场” 的态度,让时间失去了衡量衰老的意义。
现代心理学里的 “正念”(mindfulness),和这很像: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动作、感受,不被过去和未来干扰。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实践了这种智慧,他的 “发愤忘食” 不是 “透支当下”,是 “沉浸当下”;“乐以忘忧” 不是 “逃避现实”,是 “接纳现实”;“不知老之将至” 不是 “对抗岁月”,是 “与岁月共舞”。
在 “内卷” 和 “躺平” 撕扯现代人的今天,孔子的这三句话像三帖药:“发愤忘食” 治 “迷茫”—— 有目标就不会空虚;“乐以忘忧” 治 “焦虑”—— 看得开就不会崩溃;“不知老之将至” 治 “颓废”—— 不停步就不会衰老。
这不是要每个人都变成孔子,而是要在自己的轨道上,找到那股 “愤” 和那份 “乐”。程序员为写好代码熬夜,教师为备好课查资料到天亮,农民为种好田起早贪黑 —— 这些都是 “发愤忘食”;加班后看到万家灯火觉得值得,教出的学生有出息觉得骄傲,种的粮食丰收觉得快乐 —— 这些都是 “乐以忘忧”。
九、终极意义:精神不朽的生命哲学
孔子死后,子贡在他墓旁筑屋而居,守了六年。有一天,鲁哀公来祭拜,站在墓前说:“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孔子家语?终记》)—— 老天爷不仁慈,把这样的老人带走了,让我孤零零地在位上发愁。
可他不知道,孔子的精神早就像种子,撒在了弟子们心里,撒在了《论语》的竹简里。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这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枝叶蔓延到文化、教育、伦理的每个角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子这 “三不朽”,都源于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的精神:“立德” 是他的人格示范,“立功” 是他的教化之功,“立言” 是他的思想传承。
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在不同的时代开出不同的花。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受宫刑仍写《史记》,是 “发愤忘食”;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屡遭贬谪仍写诗作文,是 “乐以忘忧”;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八十岁还指导科研,是 “不知老之将至”。
叶公若听到孔子的自我描述,或许会收起那份审视。他治叶靠的是 “力”,孔子传道靠的是 “心”;他留下的是城池沟渠,孔子留下的是精神密码。两千五百年后,叶邑的城墙早已化作泥土,可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十二个字,还在滋养着无数生命。
这或许就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肉体终会腐朽,但精神可以不朽;年龄终会增长,但热情可以不老。当我们为理想燃烧,为热爱坚守,为成长不停步时,都是在续写孔子的故事 —— 不是要成为他,而是要成为 “活着” 的自己,热烈地、通透地、专注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